收到兩位作家朋友寄贈的長篇小說新書:張啟疆《旅行》(九歌出版)、邱常婷《天鵝死去的日子》(秀威出版),前者博大精深虛實相映有如在迷宮裡穿梭,後者是反烏托邦世界的優雅哀歌。

*26169062_10208551756509944_8495598025961404108_n.jpg - 書刊 封面、部落格插圖
兩本書結構有巧合之處,《旅行》各章節是以不同的「場景--地點」做為敘事焦點;《天鵝死去的日子》是以不同的「日子--時間」做為章節題目。
*
女作家邱常婷的名字似曾相識,這回秀威與我連繫上,發現有著奇怪緣份,原來她是2006-2007之間曾經連續得過U19獎(工研院舉辨,規定未滿十九歲參加的科幻創意小說獎),分別摘得一二獎,當年我曾經寫了簡單的評介忘了,趁這時候找出來分享。巧合的是2007年我的評介中提到〈髮禁〉作品與去年2006的〈肚臍〉思路和筆法上的類同, 可能是同一人,竟然猜對了。(文章附後)
*   先談作家張啟疆《旅行》,一本隱晦如謎局的後現代小說,散文與詩畫加上哲思理交纏,譜出虛空與實在交錯的樂章,教你細細思考旅行與棒球有什麼關係?我們的來處與去處是否起點終點的相連?
*《旅行》真是一部博大精深如在迷宮裡穿梭的小說,每一頁都是以洗鍊精緻的文字編織成不同圖景,描繪了父子造訪了夜市、電影院、棒球場、捷運、我們的城市,最後以真實的虛線串連成美妙之謎的解答,那是難以言宣的奇妙。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咀嚼。
*
無獨有偶,邱常婷《天鵝死去的日子》剛出版的這本小說,描寫不同的日子的遭遇,包括:公 園 日 、 航 海 日、 萬 聖 日 、 開 學日 、 聚 會 日 、 畢 業 日、 遊 行 日、 狩 獵 日 、 寫 作 日 、幽 靈 日、休憩日 、 滌淨日 、成年日 、公路日 、天鵝日….. 有如詩篇串成了這個奇異世界的迷人怪誕風景。
*  《天鵝死去的日子》小說的基本設定是假如某個地方規定七十歲就要進毒氣室壽終正寢,這些老人會怎樣?這是基本的科幻小說寫作模式,這卻是反烏托邦小說。秀威出版社來信,我為這本書寫了推荐詞:
「迴旋在碎夢中的詩意篇章,以多角化的視野,組合成一闕反烏邦交響曲, 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科幻詩人布雷伯瑞的身影,正是作者邱常婷美麗的飛翔。」
* 註:布雷伯瑞曾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文學靈氣和散文式的優雅,穿梭於科幻境地,邱常婷的小說也散發著同樣氣質。
*《天鵝死去的日子》靈感來源,作者說是來自日本《楢山節考》。我想起美國1966年的科幻小說哈利‧哈里森(Harry Harrison)〈讓路!讓路!〉深刻表達了這個主題,1973電影《超世紀謀殺案》完美又驚悚呈現了一個反烏托邦世界,人口爆炸的街道中,使用怪手挖土機在驅趕裝運人群,老人被送入毒氣室之後 ,聽一段田園交響曲,因為整個世界已看不到溪流和綠色草木,糧食缺乏,老人死去後被製成豆餅。這是不能說的祕密。
 *
小說情節表達出類同的概念或情境,只是巧合,對於《天鵝死去的日子》作者,這樣年輕具有優雅氣質和澎湃才情的作家,謹表敬佩和禮讚,作者前途無可限量。

←作家張啟疆的瀟灑樣子
-----------------------------------------------------
2006年《U19科幻小小說》首獎作品:黃海評介
  邱常婷〈肚臍〉
-肚臍,一開始就呈現了令人驚異的場景描寫:己經十二歲的主角臍帶被大人像電線或水管一樣捆捆蒐集好,堆放在某條被大家稱為「生命線」的小弄裡…之後,提到生物科技實驗是研究人類第二種進化方式,經兩萬三千五百二十一年後保留臍帶連繫於母體與子體,第三種進化方式是,經四萬五千兩百三十年後子體直接由母體爆出……這是伏筆。
結尾發揮了小說伏筆的功能,與前面的情節環環相扣,將小說很自然的推上最高潮,造成震撼效果:直到一雙溫柔的手從主角體內深處拉住了她,她一時以為那是來不及長大的小豆芽的?還是在生命線盡頭一定會等待著我的美麗母親的?……小說探索了母愛與科技的糾纏,俱有人文關懷,又不失科幻創意。
-做為科幻小說獎首獎,這是一篇深具創意想像的成熟典範作品,即使一般成人優秀作品也難望其項背。本篇小說進行的流暢、結構的掌握恰到好處,文字語言運用,具藝術美感,科幻元素融入其間,俱見作者經營匠心。
--------------------------------------------------
2007年U19科幻小小說/二獎作品:黃海評介
  邱常婷《髮禁》  
〈髮禁〉原來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備選作品,它在手法與主題上與去年的〈肚臍〉頗多相似之處,讓我猜想可能是同一作者;兩者以同樣誇張怪誕方式,寫出生物進化的寓言,呈現令人驚駭神往的場景,文字優雅熟練;這回〈髮禁〉加入反諷元素,構織故事,很適合改拍成《驚異傳奇》之類的電影。
-
本文與〈卵子〉比較,較具原創性,也更具深度和豐厚內容,但比較整體優缺點來說,〈卵子〉在整體上較為圓融,整體營造較為完整統一,也透射出人文意涵;不管怎麼說,我和其他評審都同意,在我們這般年紀,寫不出這樣好的作品。
-故事說到:公元3000年,因為溫室效應海水上升,全世界只剩下一所公立學校,校長頭銜就等同於地球總統,這時對所有學生嚴厲施行髮禁,連個毛囊都不行,所有的新生兒都被施予毛囊熨燙手術,以達到髮禁的完美效果,有些人因為違反髮禁而神祕失蹤。沙法‧路易士因為頭上留了一根頭髮被校長訓斥之際,反髮禁的戰友炸開了校長室大門,帶走沙法和校長,前往被稱為基地的墓園,沙法看到了滿頭金髮的斐林,他領導反抗軍,卻遭受血腥震壓,斐林重傷垂危之際,他的頭髮不知何時伸長,像植物的根一般埋入土中,身上的傷口也逐漸癒合,不再流血。小說處處展現超時代的驚奇和怪異。
-校長的一番話,隱約更是今日時代的反諷,校長曾參與震撼歷史的反髮禁運動,體會每天變換一種髮型的超酷生活,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是植物,頭髮也產生了自覺模仿植物的生長方式,演化成類似植物的「根」,深入土地便可吸養分,但這樣的演化只會帶來人類文明的毀滅和人的意識消失。主角沙法明真相,依然氣憤憎恨,校長卻要沙法擔任繼承人,沙法不為所動,仍引爆了連串的炸彈。小說結尾展示怵目驚心的描寫:滿坑滿谷倒立的人群,腳並腳、腿並腿,像胡蘿蔔,地表上綿延成網狀蔓生的髮絲,色彩繽紛根根相連。
-小說的主角「沙法」,意味著「殺髮」、「殺法」,有其反諷寓意,以怪誕的科幻場景結束,驚奇之美感有餘,人文意圖未顯,隱晦不明,造就另一層神祕之美(也許作者可以再思考改寫)。科幻小說是一種「如果的藝術」,是我在大學講壇一再強調宣說的理念 ,科幻與科學的相關性也許若有若無,作者在小說中設定的邏輯,就看作者如何自圓其說,以藝術呈現表達的寫作技巧是其成敗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