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                        黃海

新竹師範學院李麗霞老師寄來六篇同樣題材的「科學童話」作品
----《小蝌蚪找媽媽》等,希望我表示意見,以作為她的研究論文參
考。最先她在電話中談到的重點是:想弄清楚這六篇童話為什麼會這
樣相像?是否後面發表的五篇作品有模仿的嫌疑?或只是題材的相像
「巧合」而已?

當時我還沒有看到這六篇作品,我在電話中談起自己的觀點,在
科幻或科學的領域裡,有時候「觀念」或題材的雷同、「不約而同」
,並不是罕見的,一八五八年達爾文《進化論》(物種原始)的提出
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他與華萊士兩人同時在彼此不知對方的情況下
,做著相同的研究,蒐集資料和證據,兩個人又不約而同受到馬爾薩
斯《人口論》的啟發,都同時獲得「自然淘汰」的靈感,使他們立論
的難點迎刃而解,華萊士完成論文,謙虛求教於同行的達爾文,達爾
文當然大驚,但並沒有刻意打壓華萊士,最後兩人的論文同時被安排
在英國的皇家學會上宣讀。這是再巧合不夠的事例。

接到六篇作品細讀之後,才引起我更深一層的思考。林鍾隆的《
小蝌蚪找媽媽》發表在民國五十三年,後於方惠珍、盛璐德於四十八
年在大陸的中國少兒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作品,比較兩篇文章只能
說是「題材」的雷同而已,不能說是抄襲或是模仿,也有可能是巧合
,再要深究何以巧合「同名」,充其量只能說是觀摩之後「取材相同
」的創作,方盛兩人的作品兼具歌謠節奏的美感,林的作品是童話小
說化了,但海峽兩岸當時資訊互不相通,如何能「觀摩」得到呢?如
果真是觀摩後的創作,對於作家或或藝術家來說,也是屢見不鮮,見
怪不怪的,比之於一般的文學作品,同樣是寫愛情、親情、人間的悲
歡離合,還不是同樣的「素材」,只是包裝不同而已,科學和科幻的
文類,因為題材最為凸顯,容易被類型化、元素化,就有更多被指
為雷同的機會。應該要深究的是,如果經過觀摩後的創作,後來的作
品有沒有新的見解或新的突破,這點又不是這篇小文所能包容的。

 排在林鍾隆後面其他的四篇作品:楊明發的《小蝌蚪長大了》
是「硬調」的科學敘事故事,甚至從蛙卵到蝌蚪到青蛙的發育過程都
有圖解,應該只是題材的雷同罷了;白淑的童詩《小蝌蚪找媽媽》換
了另一種面貌,則有不同的意趣,如果是觀摩之後的創作,著力就顯
得輕鬆多了;林新居的《小蝌蚪尋母記》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找到
媽媽了,是平實之作;林玉敏的《我的媽媽呢》篇幅加長很多,是小
說的格局,結尾賦與了故事深遠深長的意義,寫到小蝌蚪長成的青蛙
產卵,再生出了小蝌蚪,對小蝌蚪自稱是孩子的媽媽,但孩子卻不相
信,只好傷心的讓他們跟自己一樣去尋找媽媽了,是感人之處,其實
前面的部分可以精簡些,對整篇作品不受影響的。

任何作家都有他的成長期,都難免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某種影響
,或以自己心目中的傑作作為觀摩的對象,而完成相同風格或題材的
作品,但是為什麼有的「同名」又「同題材」呢?撇開「巧合」的情
況不談,要「疑心」的追根究柢,有一種可能是:大陸的兒童文學作
品因為不具有政治性,會輾轉由不同的管道流入自由地區,包括香港
、東南亞及本地,林鍾隆或許在某個刊物上面看到了,應該是連原作
者名字也沒有,他根本不知道是大陸作品(否則當時誰敢?)或許已
經改成了漫畫或連環圖,他認為這個題材是值得好好發揮的,就把原
來人家的「點子」擴充為一篇有小說味道的童話,卻是他的苦心創作
,不能說是模仿的。七十七年我方剛剛開放大陸探親之際,我當了開
路先鋒到大陸訪問,見到了大陸有名的科幻小說作家葉永烈,他給我
一份他的「著作等身」目錄,包括有《十萬個為什麼》數冊中的大部
份作品,我就說,這套書在台灣差不多二十年前我就看到了,那時台
灣是理所當然的盜印,不必付版稅。這是大陸科學作品流入本地的最
好說明。我在 五十一、二年埋首學習小說寫作時,當時市面上流行翻
印日本的漫畫,我做過小出租店生意,那時就動過腦筋,何不把這些
動人的故事寫成小說,我省得再去花心血找題材、編故事,但我沒有
寫,許多年後才想到,如果那時寫了,說不定原來的故事就是日本作
家寫的,再被畫家改編成漫畫的。這是作者取材無意中「誤踩機關」
容易被指為雷同的例子。

同樣的「點子」被另一人有意的拿來再創作,在科幻世界裡大概
要算「時間旅行」最普遍了,它最早應該歸功於一八九五年英國的科
幻大師威爾斯出版的「時光機器」中的「想像發明」,其後一直到今
天將近一百年來,汗牛充棟的小說、或電影不斷的借用時間旅行來舖
陳故事,展開情節。但是只要作品是再創作了,「基本道具」一樣,
就不應該算抄襲。

再說,科幻或科學構想的「雷同」,我自己就有許多遭遇。六十
五年我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了一篇小說《銀河迷航記》,很受注意,
當時是結合了兩個「科幻點子」構成的 ---利用複製人體的技術做為
自己死後的備用替身,再設法輸入自己的思想性格,使自己死後能「
再生」,自信這樣的構想絕對是出奇的創見,但因為沒有經過「專利
註冊」,我也絕對不相信自己的作品會傳播到國外去,後來在電視或
電影中也發現有相同的構想,他們不可能取自於我的構想,卻一定是
有了相同的創見。有一種說法是:大自然的祕密有如一個大拼圖,如
果沒有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也會有別的科學家發現,找到那塊
「拼圖」。

最近為了準備接受公共電視的訪問,談科幻小說在中國的早期發
展,翻閱去年接到的大陸出版物,才發現我在一九七0年寫的《來自
一九七0年的人》,講冷凍人復活之後,爸爸比兒子年輕的故事,而
大陸的葉至善(葉聖陶的兒子)早在一九五七年就由大陸的《中學生
》雜誌連載了類似的冷凍人的故事,結局是二十二歲的弟弟抱住十歲
的哥哥,那時這本雜誌台灣當然看不到的。我是從《拾穗》雜誌介紹
的科學報導觸發靈感:美國在一九六七年有一位貝德福教授,死後屍
體被用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八度的超低溫冷藏起來,希望將來更進步的
醫學技術來到時,把他解凍再醫治復活,這是根據化學家艾丁格教授
( R.C.W.Ettinger )所倡導而執行的理念。其後的好多電影、電視
影集或小說,也有不少以冷凍人題材來加以發揮的。前幾年我寫成人
的科幻小說,越發覺得沒趣,因為常常會在無意中與人家的作品雷同
,或是人家與你雷同,科幻小說越來越像是一種想像創意的文字遊戲
罷了,很難具有藝術的永恆價值,因為有這種覺醒,早幾年就轉入兒
童少年科幻的寫作,希望為科幻小說找到一個寄託之所,想不到現在
看到李麗雯老師寄來的六篇作品,雖然是科學童話,與科幻有別,還
是令我怵目驚心。

持平之論,為什麼六篇作品會同樣以「小蝌蚪」做為題材呢?從
「科學」的觀點來說,青蛙是一般鄉間常見的「可愛的動物」,在生
物學分類上是屬於兩棲類,或兩生類,由水中生活變為陸上生活,由
無足有尾變成有足無尾,是大自然非常奇特的「魔法」,它是很值得
介紹給小朋友的,和青蛙同類的還有蟾蜍、蚓螈、蠑螈等,蟾蜍雖然
常見,但醜陃不宜入筆墨,其他兩者均不多見,蠑螈只能權充配角,
於是作者們就容易選擇小朋友比較熟悉的「青蛙的寶寶」做為題材,
倒也不一定是經過觀摩之後的創作。林玉敏的作品最後說到青蛙媽媽
產卵後,還在一邊守護著,是科學與文學創意的結合。有少數的蛙或
蟾蜍是隨身攜帶著卵,並在體腔中孵卵;在樹葉上產卵的袋蛙,牠的
卵是由雙親親自照顧的,卵內是幼蛙,不是蝌蚪;達爾文蛙的卵產在
水中,則是由一群雄蛙守護著卵,直到蝌蚪開始四處游動。自然世界
裡充滿了奇妙,它本身就有取之不盡的故事。

附註:本文只是提供給研究者做「另一角度」的參考和省思,希
望研究者能再分別與各位作者聯繫,請教他們的高見,否則我憑空臆
測,無異又是在寫「科幻」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