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哇, 科幻起飞啦!看来《流浪地球》电影把地球沸騰了;黄海也烧燙了, 真的难掩兴奋欣喜之情,與有榮焉。
52951193_10210923335397934_3693978213102387200_o (1).jpg - 書刊 封面、部落格插圖

                 
        華語科幻電影  邁向國際之始
 
  《流浪地球》以中国技术根据本土小说拍出的科幻片,有别于好莱坞模式的英雄主义,也带入父子亲情,最后父亲牺牲,在那当儿我也被感动到了。值得推崇的是:造就了中國科幻电影元年,威武的推向国际视野。
 
   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跡,带给科幻大跃进,如果能陆续拍出 《流浪地球》系列故事, 像《星际大战 》系列电影 ,绝对是21世纪的世界盛事。 
         *
       黃海《地球逃亡》     原納入拍片方案
                          *
   记得2016年8月《流浪地球》开拍前后,制片人龚格尔曾经来信来电找过我, 希望拍摄我的《地球逃亡》 ,我还真吓一跳,怎么可能看上这本书,大刘有更恢宏的《流浪地球》广为人知。
 
      当下我就说,应该找刘慈欣的小说一起来拍,不好意思单独拍我的, 大刘已功成名就,我的小说只写到地球出发逃亡,《流浪地球》故事较为恢宏完善。当时还不知龚先生是制片人 ,我建议两部小说一起拍,我提到,在电影史上两部小说合拍一部电影不乏先例 ,一九七O年代的《火烧摩天楼》就是融合两部小说的元素完成的。
 
         我随即写信向大刘说明情况;顺便请教他版权费怎么开 ?他说他卖出《流浪地球》的价格很低, 没有赶上iP大涨热潮。于是, 我参考大陆香港几位朋友提出的价格开了这本书的电影版权费,算是中位数;另一个数目是打包但是后来就一直拖延下来,其实心里想的是只要能拍成电影就是是赢了,版权费是可以商量的,后来就拖下来未见进一步展。  
             *
↓2015年刘慈欣(左)與黃海,同台頒發科幻星云獎。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  刘慈欣2014年年底隨北京兒童文學團訪台,與台兒文作家合影,後排左起六七是黃海、刘慈欣。                         
  
        劉慈欣與我多年私誼
 
    大刘多年来一直与我保有深厚私谊,21世纪初,我曾经代替台北的出版社约稿大刘的科幻小说,也协助大刘争取版税,他也不断代收我大陆稿费,星云奖大会时再交付我;彼此写了文章相互有评论與推荐作品,但是他已逐渐成了只能仰视的巨人,我是老人。大刘2014年底随北京儿童文学团到台北访问,我请台湾大学科幻社团帮忙,召开座谈会,台北朋友对大刘都早己心仪,仰慕大陆科幻第一人,他的谦虚混敦厚、不摆架子是咱们共同印象,作家苏逸平请他写序,大刘不畏烦忙应命,苏逸平连声感激。当时《三体》在台湾出版未久,但台湾对科幻或硬科幻只是小众,出版社当天送了两套书给与会人士。 
 
    2017年冬天華語科幻星云奖大会期间,制片人和我,还有 《科幻立方》成全主编, 编辑孙艳,以及一位台湾来的在北京从事电影工作的康谢康小姐,在北京餐厅餐叙。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左起:制片人龔格爾、〈科幻立方〉主編成全、黃海、艺術家叶小玲、
〈科幻立方〉編輯孫艷。
 
  当时电影已经开拍, 传言受到经费预算放弃了我的小说。 餐会上龚先生言談豪爽,笑臉迎人,雖然滿臉鬍渣,彬彬有禮,但對於拍片之事少有提及大约不好透露内容,我也体谅。我朋友谢康小姐本身从事电影行业,她说拍电影像赌博,我们都感觉成败很难说,只能暗中加油,想到《三体》电影的失败,就只能预祝《流浪地球》胜利成功。
 
 现在《流浪地球》电影烧成爆烈火红, 衷心希望科幻伟业带给两岸好机会,大飞越,与有荣焉。
*                                          
        科幻概念雷同  不算抄襲
 
  关于科幻概念的雷同或相似是很常见的 ,科学的发现也一样。大自然的秘密有如一块大拼图 ,等着你去找。有人说爱因斯坦如果没有在1905年发现狭义相对论 ,也会有别的科学家很快的发现,爱因斯自己也知道这情况,狭义相对论本身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伽利略和牛顿时代已略有所知,闵可斯基的四度空间和劳伦兹转换式,是它的重要支柱;因此爱因斯坦十年后推出广义相对论,才是独一而空前的。 
 
科学发明发现常见巧合,达尔文和华莱士的演化论,是最有名的例子。达尔文研究多年的演化论还未发表,甚至以为死后才敢发表,接到华莱士的论文手稿,两人论述观点一致,达尔文大惊失色,华莱士保持英国人的绅士风度,自认达尔文的论据更充实完备,华莱士始终不计名位。牛顿和莱布尼滋的微积分发明也有谁先谁后的争议。 
 
《时光机器》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幻小说起点。1895年出版至今,数不清的作品是以时间旅行为故事,这是同样概念的不同表达。《达文西密码》电影上映前丹布郎被控剽窃非文学类畅销书「圣血与圣杯」(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中的重要元素,但是告诉不成立,否则电影上映不了主要是《达文西密码》使用的是学术理论的点子,但是告诉不成立。我过去在世新大学的科幻文学课程就一再的提示这点。我曾画出一个表格 ,把好几部电影的相关点子,做成一个推测性的纟统影响图, 很多科幻点子有时有如基因传递, 有时是不约而同的巧合。 如果有人说抄袭,是外行人讲的话,著作权保护的是「表达的方式」,不保护论点(思想概念)。《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有一次,为了准备接受公共电视访问,谈中国早期科幻小说发展,翻阅大陆出版物,才发现我在1970年写的《来自一九七0年的人》,讲冷冻人复活之后,爸爸比儿子年轻的故事,而大陆的叶至善(叶圣陶儿子)早在一九五七年就由《中学生》杂志连载了类似的冷冻人的故事,结局是二十二岁的弟弟抱住十岁的哥哥,那时这本杂志台湾当然看不到的。我是从《拾穗》杂志介绍的科学报导触发灵感:美国在一九六七年有一位贝德福教授,死后尸体被用摄氏零下一百九十七度的超低温冷藏起来,希望将来更进步的医学技术来到时,把他解冻再医治复活。
                                       
           最絕妙有趣的雷同 
 
美国曾有一个科幻极短篇,写出这样有趣的故事:有一位科幻作家不知为什么他写的点子老是被另一位科幻作家提早写出来了,这位科幻作家不服气,打算去杀死对方 ,没想到这样的念头也被对方写出来了。这故事就在讽刺科幻概念常有雷同,不足为怪。
 
           大刘《流浪地球》与我的小说有同样的点子。我的点子来自科学家的说法(黄海博客2014有专文「谈两岸科幻小说本质差异」)。最近网络看到日本《妖星哥拉斯》1962年的电影,也有相似概念。我自青少年十六岁肺结核住院,之后开刀五次住院三年,1962年才从医院出院,生活困顿,这电影台湾好像没映演过,也没听说过,如今网络时代得以挖出讯息。 
 
         地球太空船的可能性探討
 
《地球逃亡》出版前,我曾找了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朋友郑文豪写了序,他是中央大学天文物理硕士,那时即将赴美攻读物理博士,他在序文中指出地球逃亡的过程可能会带来气象和地殻的变异,担心地球难以保全。我之后查到海因兹合贝尔《星星原子人》(Heine Haber :STARS,MEN AND STOME ; 1967,香港/今日世界社)一书48页「假如我们使地球旋转比现有速度快十七倍,在赤道上的离心力就会抵销引力,那时候,地球会开始分裂,海洋和陆地会一块块飞走,彷佛阵阵火花由砂轮上爆出去。」后文还有详细解释。所以《地球逃亡》这本书在我心里有些疑慮。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偽科學、類科學、假想的科學:被科幻所用
 
           我们应该想到長居美國的张系国教授所说,「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大部份是伪科学,只是用以擴充幻想的工具。」;他所谓的「伪科学」并无贬意,當作「類科学」「假想的科」之意;所以,我的广义科幻定义是「超现实合理化」,但是我也赞同王晋康的「核心科幻」说法。1992年叶永烈将《地球逃亡》编入世界科幻名著文库由安徽少儿社出版;二十一世纪初网络初兴,科幻作家刘婕连网络找到我,她能与作者连系感到兴奋,我则受到鼓励,2010年我到美国去,电话中曾与她聊了很长的科幻话题。这年《地球逃亡》也由郑军推荐辽宁少儿社出版。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同样的点子,不同的样子》,收入《科幻文學解構》一書,也说明创新科幻点子难找。翻开科幻史,从一九五0年代以后,科幻中能被开发的新领域越来越少,现代科幻作家不若韦尔斯时代幸运,比如他事先从物理学家卢瑟福知道原子内部潜藏超大能量,1914年就在《全球释放》中预测了核子战争势将带来全面毁灭;而反乌托邦和外星人入侵的题材,也是他首创的。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我也曾经在公开场合不断的呼吁,赶快编一本有关科幻概念的大辞典,搜集所有历来的科幻小说的梗概,作为研究科幻史和写作的重要工具书 ,提供读者作者参考。
 
   我甚至画出一个表格 ,把好几部科幻电影的相关点子,做成一个系统影响图, 说明科幻点子有时会像基因传递, 有时是所见略同的巧合,研究科幻值得再三思考的。
 
 也附上我的《科幻文学解构》初版的插图供參考: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科幻文学解构》2014印行, 也获得2014星云奖金奖 (最佳评论奖)。
 
      台灣發展科幻電影的可能性:呼喚李安
 
《流浪地球》电影爆红,与有荣焉。正向思考一个严肃问题:
除了大陆科幻继续大跃进之外,台湾有可能拍出硬科幻电影吗?
李安《少年PI奇幻漂流》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摄影奖,最终票房六亿美元,是他的最高纪录,但在艺术成就上已达顶尖地位,前几年传说李安要重拍《二00一太 空漫游》,也许这回《流浪地球》的成功会激发李安的科幻动念,两岸合作科幻大飞越,未始不可能。
《流浪地球》创奇迹,期待两岸科幻大飞越──祝賀刘慈欣、郭帆、龚格尔,呼喚李安

  其实台湾也有正宗科幻电影,1995《袋鼠男人》就是,只是并非硬科幻,一般认为只有硬科幻大片才能达到展现国力的全民瞩目,欢腾悦目,否则只是类同文艺片。   
 
  我们也必须思考人文情怀的科幻,或者更能感动人心,垂诸久远,经历时间淘洗。《二00一年太空漫游》就是进入哲学意境的电影,《星际穿越》除了硬科幻构设,它的人文情怀和背景音乐让人低回不已。《银翼杀手》则让人回味无穷。
 
几度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科幻作家雷姆《索拉力星》小说,讲的是宇宙飞船中发生的类似灵异事件的故事,有着宇宙与生命意义的探索,富于人文哲思,俄国和美国分别于1972和2002拍成电影。其实除了大场面科幻,也可以兼走小而美的路线,只要具有深度和内涵。
 
期待两岸科幻大跃进,大飞越。
 
(黄海/2019/2/19)
註:本文原在2月間的新浪〈作家黃海博客〉發表,不知何時已被消失,故而移刊此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