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傳統文學出發   

臺灣的科幻小說過去幾十年來依附于傳統文學媒體, 也就是科幻小說的發表或出版必須看傳統(主流)文學臉色, 必須由文學主編來決定是否符合文學規律,才有機會。由於張系國科幻獎、倪匡科幻獎的設立,科幻作品幾度掀起浪潮,2010年停辨倪匡科幻獎,臺灣科幻逐漸失焦褪色。當年葉李華在學術和創作上的推廣,與北京的吳岩兩岸遙相呼應,各展所長,令人興奮不已。 我是出身于傳統文學的作者,我的成人科幻是在傳統文學土壤裡生長的,兒童科幻也是,這也就跨越傳統文學與科幻文學的界域,涵蓋成人與少兒科幻。後來得到許多兒童文學大獎,我也順理成章成為臺灣兒童文學要角,這跟大陸的情況──科幻小說早先被列入兒童文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九八○年代初,我在成人文學領域耕耘之餘,調整了腳步轉向少兒科幻,《奇異的航行》獲得洪建全兒童文學獎;《嫦娥城》兒童科幻(含十七篇小故事), 獲中山文藝獎,我就正式闖入了兒童文學界,我的科幻與兒童文學展開親密交會。文學孤鳥,科幻長征幾十年,科幻也伴隨了永不消逝的童心。克拉克在二00八年去世的墓誌銘「他從未長大,永遠在努力長大」,我以為不單是講他個人,可能也指涉人類的文明還未長大,我借用來說明「科幻還未長大」。 臺灣的文學獎,只有兒童文學能夠堂而皇之接納科幻,我在兒童文學獎的豐收,成了突出項目。我寫的《大鼻國歷險記》科幻童話,又獲得文藝獎,有的作品被公共電視改編電視劇、廣播公司改編廣播劇,有的被製作成兒童科幻錄音帶,也有被選入國中、國小教科書。 今天回顧起來,大陸的成人科幻與少兒科幻的劃分是正確的。最近,每每被邀參加臺灣的兒童文學活動,反倒覺得孤單彆扭不自在,除了少數作家如山鷹、林茵、邱傑、蘇善,兒童文學界對科幻也陌生。   

     大部分的科幻作品在主流文學中,是難以登堂入室的,除非以反烏托邦小說的形式出現,或者在兒童文學中發光發熱,這樣的認知,我很早就有了,我自己的科幻作品也都是在兒童文學專案得獎, 兒童文學能夠接納科幻,原因在於科幻本身的幻想性,與童話相近。我曾妙喻科幻小說是「成人童話」,意指老少鹹宜,沒有任何貶意。去年─2016我還寫了一篇論文〈永結童心的科幻文學〉在台東大學舉辨的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發表,但我在眾多與會者中感覺有如孤鳥般不自在。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學者李歐梵(哈佛大學東亞所教授)曾經批評過:中文現代文學的最大危機,一是狹義的社會性和愛國思想,一是創作上局限于寫實主義傳統;他認為拉丁美洲文學的魔幻寫實文學早已超過英美文學。李歐梵希望作家們能在傳統的寫實文學之外有所超越。(參見遠景出版《中西文學的徊想》)。他曾為張系國《星雲組曲》寫序,他的洞見對於寫作者──尤其是寫作超現實科幻奇幻魔幻的「幻氏家族」們,帶來鼓勵和提神醒腦。    

     我們看到幾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村上春樹,他的文學作品不少摻雜了科幻元素,只是沒有人說村上春樹寫科幻小說罷了。1983年諾貝得獎作品威廉‧高汀《蒼蠅王》被列入科幻史,小說講的是核子戰爭發生之後一架飛機迫降荒島,大人都死了,只剩下六歲到十二歲的小孩,在荒島上為了生存而鬥爭,呈現文明與野蠻的對立,人性的黑暗與衝突。1974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瑞典詩人哈瑞•馬丁松的《阿尼阿拉號》長詩,描寫人類乘坐太空船逃離地球的環境災害和幅射污染,最後太空船失控脫離航線,在茫茫太空中漂流不知所終。兩部作品都具有濃厚的人文訊息和文明的反思。這樣說來,科幻與主流文學也是有靠近的機會,在於其中人文精神的凸顯。張系國曾說,科幻要爭取主流文學的認同在美國有人說是一種「墮落」。這是反諷之語,兩者之間有時糾纏不清。   

     我的科幻寫作,至今形成一條龍似的,從成人的微科幻到中長篇科幻,從兒童科幻童話詩、微小說、童話、少年科幻…以至一般科幻理論,各個層面都沾到了,就像一條麻花糖般,滾得全身科幻味。我不出色的傳統文學作品就淹沒不顯,微不足道了。把我定位為少兒科幻作者,也許只能顯示一條麻花糖的一部分。其實我也寫過不少傳統文學長短篇小說,並不出色,就少人注意,我是從傳統文學過渡到科幻來,卻凸顯了兒童科幻。    

   起初,我一直認為科幻是「成人的童話」,並未細分少兒科幻或成人科幻,我以為同樣一本科幻小說,可以是成人版,也可以改為少兒版,端視出版的需要。一九六九年出版的《一0一0一年》,曾經兩度改編為少兒版。 

  2.永結童心的科幻奇幻文學

 兒童文學明正言順接納了科幻,這也是臺灣科幻一路走來的情況;去年台東大學舉辨亞洲兒童文學大會,我還寫了〈永結童心的科幻文學〉論文呼應。諾貝爾文學獎兩部被納入科幻史的作品,如果拿到美國科幻獎應該是投錯胎,不會得獎。   

       一九七九年,我第一次到美國時,看到超級市場賣的文學名著和科幻名著的兒童版,一頁文字一頁插圖,如《大人國小人國遊記》、《魯賓遜飄流記》、《小婦人》、《野性呼喚》、《金銀島》、《時光機器》、《隱形人》、《化身博士》等等,給了我深刻印象和啟示。再看看科幻電影大片,諸如《星際大戰》、《外星人》、《回到未來》、《第三類接觸》、《瘋狂麥斯:衝鋒飛車隊》,都是老少鹹宜的。史皮爾柏格的《外星人》、《AI人工智慧》、《回到未來》故意以少年兒童當主角,吸引老少觀眾,全球轟動。我曾兼任出版社總編,發現少兒科幻或童話,反而比一般的成人科幻暢銷,這也鼓勵我在一九八0年代開始寫起純粹的少兒科幻。    

          在我的觀念中,很多科幻小說、科幻電影和動畫,是老少相容的。科幻與童話的幻想特質有很大的相融性,也適合各年齡層的讀者。美國的哲學博士弗蘭德(Beverly Friend)一九七八年調查結果說:「從八歲到八十歲,人人都讀科幻。」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的秘書,伊麗莎白‧安‧赫爾博士,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到上海,與著名的科幻作家葉永烈見面時,曾表示:「在美國,人們認為,沒有性的描寫,就可以算是兒童科幻小說。」這點與我的看法不謀而合(但還應該去除暴力描寫),有的科幻作品很自然的跨越成人與兒童領域,要分為少兒或成人科幻,以大陸情況有其必要;有時也可以忽略兩者差別,像凡爾納作品就是青少年科幻與成人科幻。

      《西遊記》就是老少鹹宜的經典作品。姚海軍說: 「有《西遊記》的中國,一定能產生偉大的科幻小說。」壯哉斯言。 仔細看以下這張圖,顯示成人科幻與少兒科幻的關係,有時兩者相互交集,有時兩者各自分立:    

    科幻與兒童文學如影隨形,出版者面對市場的需要也形成這個局面。舉個例子,韓松《宇宙墓碑》獲得1991年臺灣《幻象》雜誌舉辦的「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2010年六月,北方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了「最佳原創少年小說讀本‧科幻卷」,收入此文,我也有一篇小說〈月宮怪談〉當初是發表在成人的刊物,同書入選。張系國的名作《星雲組曲》(短篇科幻集),在台暢銷近一百版,被文學界認為俱有文學藝術價值的科幻文學典範,1992年安徽少兒社改名《未來世界》,變成具有科普教化意義的科幻,也許較合乎科學教育、擴大市場需要,只是換了標籤罷了。

 

3.兩岸幻氏家族 知音相益    

     最近劉慈欣的《三體》籌畫改編少兒版,跟我的少兒科幻理念是一致的,成人科幻經過梳理改寫就是少兒科幻。順便一提,我二十一世紀初曾介紹大劉作品在台出版,並且因為稿費拖欠,我以主編身份索取受阻,遂托請作家李知昂代出面,完成任務,我們與大劉也建立了友誼。2014年底大劉隨著北京兒童文學訪問團來訪,與臺北科幻同好有了溫馨集會;鄭軍大批作品經我介紹在台出了電子書。感謝董仁威、吳岩、姚海軍、王晉康、 韓松、淩晨都為我的書寫了推薦詞。葉永烈、劉興詩、董仁威、劉慈欣、李廣益、吳岩、趙國珍、曉威、王侃瑜、金濤、譚楷、薑雲生、晨星科幻基金蕭玫都曾來台(見圖),給了我們機會請益。

     只有在成人科幻領域裡的作品,才能顯示科幻藝術的至高成就;美國雨果獎和星雲獎都沒有少兒科幻獎,可以說明。我今年入圍華語星雲獎的短篇科幻《躁鬰宇宙》和即將四川科技社出版的長篇科幻《歌麗美雅》都不是少兒科幻,當然,要改為少兒科幻是以後的事。        

     近年我自己或經手的稿件,曾被刊登在下列媒體:《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增刊》《新科幻》《文藝報》《蝌蚪五線譜》《新科幻》《年度科幻小說選》《科幻立方》《科普創作》,感謝列位編者的鼓勵和包容。我試著列出作者名單:平宗奇(列入《科幻世界》基本作家)、唐澄偉、張之傑、慕凡、默渠、雲山、李知昂、歐若奇、石林散人(林天中)、林安迪、羅際揚、楊德山、鄭文豪。林茵《旭星燦爛》中篇少兒科幻,我曾費心整理內容,榮幸寫了序,並與四川科技社編者密集溝通出版;大連出版社大白鯨幻想文學徵文,文友彭素華《琉璃拼圖》奪獎,與我無關卻令人叫贊。    

    轉介作品完全是義務性質,不求回報。2014與趙曉旭老師在《新科幻》雜誌完成了「彼岸科幻專輯」(後來刊物在當年底停刊),她與我不斷的電郵溝通,修改文稿瑣碎辛苦,最後我還得關切稿費發放作業。最近與《科普創作》姚利芬(水冰)博士、《科幻立方》成全主編、四川科技社徐佳月博士和張湉湉主編、遼寧少兒社馬傳思老師都有了密切連系。2016年末我介紹臺灣兩位作家到深圳的晨星科幻基金參會,李丞媛(姿青)認識了小姬,〈未來局〉賞識了她大作〈造夢者〉小說,決定採用;林健群老師在臺北更振奮於科幻理論研究。《科學與文化》,張之傑老師介紹我投稿了幾篇,幾年前停刊。〈XX年度科幻小說〉的主編星河也連續幾年選入了我作品。  總而觀之,李伍薰是科幻奇幻雙棲健將,李知昂則在科幻科普領域有成,平宗奇旭日東昇,三位是臺灣未來科幻創作新幹,林健群在科幻理論獨樹一枝,石林散人幽默開朗樂於助人,以上五位可是台灣科幻活動未來所寄支柱;張系國、伊格言、賀景濱的長篇都曾獲科幻星雲獎,伊格言、高翊峰長篇剛在大陸重印出版;吳明益作品賣出多國版權,有著朝向諾貝爾獎的架式;山鷹、邱傑、蘇善、高普、蔚宇蘅……都在兒童科幻奇幻閃亮。      

    義務幫忙轉介作品有一個很大風險,就是作者會擔心稿件投向不熟之處未受保障,好心的轉介者會被怪怨,我第一次寄稿一定是使用三方共見的email ,並要求對方以後直接連系作者,至於連系稿費的寄發收取,也得三方共見的郵件,以求認證。我體會作者取得第一篇文章稿費的興奮,等於立下個人寫作里程碑,作者會永遠記得我,這就是我唯一的安慰。十幾年前網路初興,遇到一位馬姓女作者,她寄出長篇科幻小說《XX漂流》部分樣本,同意讓我轉介大陸,她隨後反悔,來信警告說要找律師寫信來制止。她的作品申請文化基金會出版補助,我同意當推介人,後來這本書獲補助出版,她在序文中提起匿名的某人(就是我)幫了她卻消失了。這給了我一個教訓,轉介作品必須是信得過的人我才敢做這事,其實發表過的作品是不必擔心擴散的。          

 

4. 老樹枯枝發新芽  

 

期待再成長 臺灣出版環境漸萎縮,非常感謝大陸的扶持。科普出版社王衛英博士今年春天來信說,2018是科幻文學誕生二百年(從瑪麗‧雪萊算起),打算出我系列少兒科幻套書,真是喜出望外,如果能夠落實,也算是個人科幻在大陸開花結果。福建少兒社的社長楊佃青、編輯林淑平每年都來臺北辨兒童文學徵文,都曾餐敘談起要出我套書。北京也有電影公司正在洽談拍攝電影事宜。 我已年逾七旬,在大陸出版的書零零星星,只能算是大陸科幻新人,老樹枯枝,發了新芽吧。 以下,列出我在大陸已出版的單行本,至於雜誌或合集、年度科幻小說選集不列入。我的產量這跟大陸作家動幾百萬字的豐收量,有如小巫見大巫。葉永烈先生今年年初來臺北,與我有一次餐敘,他送給我的廣告單,科普類二千萬字成套出版,我有如小蝦米面對大鯨魚。    

    我在大陸出版的書單如下: 1990年6月少兒科幻《太空城的孫悟空》、《奇異的航行》 (江西,21世紀出版社) 1993年12月少兒科幻中篇《地球逃亡》安徽少兒社 2010年8月少兒科幻中篇《地球逃亡》遼寧少兒社 2013年5月長篇科幻中篇《鼠城記》貴州大學出版社 2014年8月少兒科幻中篇《納米魔幻兵團》山西,希望出版社 2016年8月少兒科幻中篇《冰凍地球》希望出版社 2017年11月長篇科幻《歌麗美雅》四川科技出版社 2018年少兒科幻中篇《奇異的航行》 遼寧少兒出版社 2018年 〈黃海科幻集── 套書〉,科普出版社──王衛英博士規劃中

 

黃海簡介: 1943年生於臺灣台中市。 童年成長于母親的故鄉大甲,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科學兒童週刊主編、聯合報編輯退休, 任教靜宜大學、世新大學講授「科幻文學」,東吳大學「科幻與現代文明」講座,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決審委員。 黃海從事創作數十年,涵蓋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 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包括: 童話、散文、長短篇小說、評論。微科幻被收入國小及國中教科書(穿越地球、機器人代死刑、深藍的憂鬱), 改編廣播劇(銀河迷航記)、拍成電視劇(機器人眼淚) , 曾獲臺灣的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獎項, 並且以〈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 評論、〈時間畫廊〉短篇科幻 、〈科幻文學解構〉評論、〈納米魔幻兵團〉少兒科幻 獲得2010、2013、2014、2015華語科幻星雲獎金獎、銀獎。 近年作品入選 2014、2015 、2016、2017、2018《中國年度科幻小說》(星河主編), 出版中篇小說 《納米魔幻兵團》、《冰凍的地球》(希望出版社)。 另一部長篇反烏托邦科幻《歌麗美雅》最近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1988第一次踏足大陸,之後與葉永烈、鄭文光、吳岩、葉冰如、譚楷、薑雲生、董仁威、姚海軍、劉慈欣、王晉康、鄭軍、星河、楊楓....都有連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