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什麼時候開始科幻小說創作的?您最滿意自己的哪部作品?  

台灣的科幻小說的出現大約和美國的太空熱潮有關,出現在一九六八年,那一年年底也是阿波羅八號太空船第一次繞行月球的時候,那一年年底我開始寫作科幻小說,當時也沒有科幻小說這個名詞。我只是創作出有科學幻想意義的小說在報紙文學副刊發表,跟在張曉風〈潘渡娜〉寫科學造人失敗的科幻小說而發表的,其實張系國也發表了〈超人列傳〉在《純文學》我之後才知道的。 在那時我二十五歲,血氣方剛,憑著一股衝勁,本來要求自己像機器一樣寫作,當個職業作家,於是大力揮筆進入文壇,發表甚多短篇文學小說,也出版了三本集子,《奔濤》、《大火‧在高山上》、《通往天外的梯》當時的報刊雜誌,文學短篇小說的需求量甚大。

 

1968年我寫作科幻時,臺灣還沒有科幻這個名詞,台灣科幻是從傳統文學裡誕生的,台灣沒有科幻文壇,也沒有科普領域,我意識到在文壇不能以科幻立足, 科幻必須有其藝術的追求,才有其價值。1980年初兼寫兒童科幻,之後,《大鼻國歷險記》《嫦娥城》《奇異的航行》《黃海童話》, 都得了重要獎項,以及近年的《納米魔幻兵團》得了華語星雲獎 。有的作品被選入國中小教科書,或拍成公共電視的電視劇、廣播劇。 成人的科幻會隨著時間而褪色,乏善可陳,《銀河迷航記》被科普研究所王衛英博士選入「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 ,也許是值得記憶的一篇吧,近期我比較滿意的作品是最近發表在大陸《科幻立方》雜誌的〈躁郁宇宙〉〈哭泣的心臟〉,前者提出了創意的科幻概念,後者對當代的恐怖戰爭活動有批判,應該是我比較滿意的。兩篇小說都分別被選入《中國年度科幻小說》。另外《納米魔幻團》《冰凍地球》也是近年新作,故事發生的地點也跨越了兩岸。

2.科幻小說和科普童話有什麼區別?

科幻小說的幻想性較強,朝向「未來或未知」的,比較有藝術的伸展性,甚至探討到人文社會層面,如著名的《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或其他的反烏托邦小說,科幻中常常出現一種假設的可能,未必是絕對一定實現的,如果是一定能實現的,可以稱之科學小說較妥適,一般人或許很容易想到利用科幻小說來推廣科學,只能說引發讀者好奇心或對科學的興趣吧! 介紹一種定義「科幻是無限方可能」「奇幻是無限的夢想」就可想而知。 科普童話的核心是朝向「已知」的科學知識去做童話故事的舖陳,一般被認為是負載著科普教育功能用的,所以童話裡面的含藏的科學知識是已知的,如果寫到未來的可能,必須是很有可能實現的,不能誤導少兒讀者。

3.你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符合哪些條件?這其中最為核心的是什麼?

   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不外是思想和藝術。思想,從兩方面說明,一個核心是提出一個科幻或科學的創意點,如電影2017年《降臨》(台譯:異星入境),原著小說是華裔作家姜峰楠的<你一生的故事>短篇小說所改篇,講的是如何與七足外星人(heptapods)溝通的故事,外星人有如章魚,藉著噴出「墨汁」,形成的圖像做為文字語言表達,這是一種科學推理臆測中的可能。故事中提到的女主角的經歷,她早已預見了未來,這讓我們想起愛因斯坦去世前留下的名言,過去現在與未來,只是人們頑固堅持的幻相,《降臨》是有所本的,有思想的。小說與電影的敘述感人,帶著抒情風味,這也達到藝術效果,所以如果光有好的點子,缺少小說藝術的處理,就會變成了科學說明書,就這點來說,一百多前英國威爾斯在一八九五年的《時光機器》已經創下了典範,當時還未有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 這個名詞出現,有人《時光機器》是真正意義上科幻小說的元年,也許不為過。 又如〈熊發現了火〉,这篇小说获得了美國星云奖、雨果奖、西奥多鲟鱼纪念奖、阿西莫夫的读者投票奖、金色宝塔奖,以及其他幾個為了为了给这个作品增光而快速建立起来的奖。小說一開始就點出了科幻點,雖然這是一種生物進化的可能,卻是讓我們認為非常合理的震撼,小說用這樣的開頭:「我和我的弟弟正在開車前往看望母親的路上,在我們修車時樹林中熊拿著火把匆匆走過。」接著說「我們修好了車,看到了在療養院的母親,聽著醫生討論著母親日益惡化的病情,我坐在母親身邊,陪著她呆呆的看著電視,新聞上說熊已經不再冬眠,他們生了一堆火來度過冬天,這毫無疑問成為了我和母親聊天的話題,…」 雖然熊發現了火這是一個假設的可能,未來是否一定能實現是未知而難以證實的。 第二種核心思想表達,便是具備人文社會的關懷。

《時光機器》藉著時光旅行批判也警愓了社會的發展的未來有可能走入陰暗面。 香港著名學者李逆熵(李偉才),在他的一篇重要的論文〈論軟科幻與硬 科幻〉,有如明燈,指引科幻創作者努力的目標,值得所有創作者迴思再三, 他提到:「 要創造硬軟科幻的高峰,在上面插上旗幟(黃海註:意指創造 全新的科幻點子),已經越來越難(就像我曾說的,科幻點子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科幻小說早已被邊緣化),但科幻高峰上仍有許多空白的地方可以開拓,沒有一部作品曾經認真探討過未來,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人類未來社會制度將會是什麼模樣。」 你注意看,很多的科幻小說的核心,有的是指涉科幻的可能(但提出新點子比較困難),有的是藉著科幻元素探索人文層面,比較高干的是兩者交融,用這樣的標準來看劉慈欣《三体》就會了解,作品受到歡迎的理由。我的《銀河迷航記》也兼具科技與人文的探索。

4.您特別推崇的科幻作家有哪些?

在中國劉慈欣、王晋康、韓松、郝景芳都達到了相當令人崇敬的高度,值得稱許。 已經熟知的克拉克(Arthur C. Clark)、迪克(Philip K. Dick)、艾西莫夫(Isaac Asimov)都是我所崇拜的科幻作家,另外,非小說的理論物理的大師戴森(Freeman J. Dyson)、霍金 (Stephen Hawking)、戴維斯(Paul Davies) 、美國著名的加萊道雄,他們都提供了很多最新的科幻科普概念,我們可以從相關的科普著作中得到營養。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交大科幻中心曾是一座發光科幻燈塔,葉李華博士是臺灣的科幻文學發電機。我們也感謝葉李華老師就其理論物理的專長翻譯了霍金等人的著作,增進我們的視野,当年叶李华在学术和创作上的推广,与北京的吴岩刚好两岸遥相呼应,各展所长,令人兴奋不已。两位教授,年龄相若,帶來科幻領域很多養分。

5.你能預測下科幻創作今後的發展趨勢嗎?

科幻小說是屬於小眾,這不光是我個人的看法,科幻小說和熱門科幻片的大眾化不能相提並論。刘慈欣前一阵的一次谈话说到「科幻小说难觅出路」值得注意。目前大陸正在掀起一波新浪潮,寄望拍攝科幻片能夠再創高峰。 其实科幻小说在历史进程中走下坡,十几年前我就感觉到了,新创意的点子难找,好科幻可遇不可求。2003年台灣的交大科幻研究中心举辨的科幻学术会议,我提出了一篇论文〈科幻小说往何处去〉就是同样的概念。論文中大意是:從科幻史來看,科幻園地早已被美國人耕耘得寸土不留,科幻創意漸枯竭,聲光幻影形式作品佔據視野,奇幻文學擴大,純科幻受壓擠萎縮難以伸展;期待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成为超强经济体,华文科幻发展为主流,科学与科幻同为世界瞩目。

2006年北京的吳岩、劉秀娟、韓松三位學者對談「科幻的未來」,認為科幻已經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旅程,未來變成了歷史,科幻 的衰微是全球化的過程。 隨後劉慈欣作品撐起一片天,帶來中國科幻熱 科幻的理念已滲透到美國文化的各層面,美國科幻也許還沒有到衰落的地步,但寫作者心中最清楚,文化偏愛已轉向非文字閱讀的影像媒體,影像科幻佔盡了優勢,包括電影、電視、動漫畫、電玩遊戲,視覺文本造成對文字科幻文本的排擠絕對是事實;另一方面泛科幻在文本上的擴大,展現在浪漫、恐怖、冒險、偵探小說或主流文學摻雜了科幻元素,成為文字科幻繼續繁衍了科幻品種,卻 與「原科幻」的樣貌內涵迥異。科幻版圖是擴大了,科幻原味稀少了。 比較樂觀的情況是鄭軍的說法:中國將成為世界科幻的下一個中心,「到 我孫子上大學時,大學生將超過美國總人口數。」這麼大的一個知識群體,科幻文學將是最被需要的。

《科幻世界》月刊的副總姚海軍曾經引用日本學者說「有西遊記的中國一定會產生偉大的科幻小說」,從閱讀觀點來說,《西遊記》是大人的小說,也是小孩子的小說, 老少咸宜的小說 ,科幻追求的目標應該就是這個點,經典。 6.請您給少年讀者推薦科幻作品,中外各一部。    

 《萊博維茲的讚歌》(英語: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是美國作家小沃爾特•M.•米勒於1959年出版的小說。是他創作無科幻短篇小說之後唯一的一部長篇,也是最後一部,本書獲1961年雨果獎。描述在世界經歷毀滅後,一群天主教僧侶無意中發現了電路版,從中讀取資料,在末日後致力於保存人類知識,充滿啟示錄的氣氛。       

王晋康《母親》,講外星人培育地球十萬人在另一地球發展出極度尚武文明,入侵地球消滅所有地球人和哺乳動物,女科學家逃出倖存,被俘之後,幫助入侵者補習地球的文明課程,使外星人成為新的地球人,他們的入侵也成為「原罪」,本書在科技背景中煥發了人文精神,給予讀者深沉的感動。

 

黃海簡介: 黃海,生於台中市,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科學兒童週刊主編、聯合報編輯退休, 任教靜宜大學、世新大學講授「科幻文學」,東吳大學「科幻與現代文明」講座,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決審委員。 黃海從事創作數十年,涵蓋成人文學與兒童文學, 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包括: 童話、散文、長短篇小說、論述。

重要作品約四十餘冊:《銀河迷航記》《大鼻國歷險記》、《嫦娥城》、《誰是機器人》、《時間魔術師》、《永康街共和國》、《千年烽火》,並有論述:《臺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科幻文學解構》。 〈穿越地球〉、〈機器人掉眼淚〉被收入國小教科書,〈深藍的憂鬰〉、〈替代死刑〉收入國中教科書,有的改編電視劇、廣播劇、錄音帶。在大陸出版長篇

科幻《鼠城記》、《地球逃亡》、《納米魔幻兵團》《冰凍地球》。

黃海曾獲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等獎項, 並且以論述〈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短篇科幻〈時間畫廊〉、論述〈科幻文學解構〉、少兒科幻〈納米魔幻兵團〉 、成人短篇科幻〈躁郁宇宙〉獲得2010、2013、2014、2015、2017華語科幻星雲獎金獎、銀獎。

近年作品入選 2014、2015 、20162017、《年度科幻小说》(灕江版), 出版中篇小说 《纳米魔幻兵团》、《冰凍地球》(希望出版社)。 他於1988第一次踏足大陸,之後與葉永烈、鄭文光、董仁威、吳岩、葉冰如、譚楷、姜雲生、姚海軍、劉慈欣、王晋康、鄭軍、黄海访谈1.jpg - 書刊 封面、部落格插圖韓松、星河....都有連繫。
黄海访谈2.jpg - 書刊 封面、部落格插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