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少兒作家活躍大陸與兩岸科幻發展  

    (黃海2018/7/1國家圖書館B1餐廳-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年會報告)    

  1. 作家榜 少兒作家常勝軍           

      正當臺北市重慶南路書店街傳出三十年的老店金石堂吹了熄燈號,紙質書嚴重衰微,老貓出版偵查課也曾發布報告,台灣出版業已呈現不可逆的崩盤狀態。對照大陸最近發布的第十二屆作家榜,反映出版生態和閱讀潮流走向;排行榜十傑,從人民幣一千萬到四千多萬元不等,其中六位元全部是兒童文學作家,令人驚嘆。他們是:楊紅櫻《淘氣包馬小跳》、鄭淵潔《皮皮魯總動員》、曹文軒《草房子》、沈石溪《狼王夢》、北貓《米小圈上學記》、雷歐幻像《怪物大師》。光是榜首兩位被稱為「童話女王」、「童話大王」的作家,累計歷年銷書總量是六千萬冊和三億冊,也有奇幻科幻或科普融入故事,成了億萬兒童喜愛的讀物。其中半數作家,台灣兒文界是熟悉的。楊紅櫻、曹文軒、沈石溪、劉慈欣和排名十三的楊鵬都曾來台,我亦躬逢盛會。 

   作家榜單給我們的啟示是,兒童文學比起成人文學市場超強無比,科幻或奇幻與兒童文學結了不解緣,幻想文學在兒童文學中是永恆常新的。作品要能創造銷量,系列人物故事不可少,鄭淵潔和楊紅櫻的作品,都是採用相同角色發展出系列故事,成為套書,也能一物多用,改編成漫畫或影視,達到暢銷和長銷,我們從金庸小說或J.K.羅琳《哈利‧波特》的驚人銷量也可概見。 

   理論上可以把科幻或幻想類小說當作是少兒作品──全世界唯一的中文科幻研究所,在北京師範大學,是隸屬於兒童文學之下的學科項目,大陸書市或文化界也曾把科幻歸類為少兒文學,近年已有改變。法國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全集,就這樣被翻譯做為推廣科普教育之用。

  2.台灣之光  明星熠熠照兩岸 

 如果連同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當作青少年文學也入列,少兒文學作家在榜單上就佔七位,加上排名十三的少兒作家楊鵬,還有移居大陸被譽為童書皇后的管家琪,簡體字版出書量最多,超過二百冊,在六十名榜單中距離韓寒已近,另一位童書怪傑林哲璋被稱為暢銷書王子,也耀眼走紅。繪本圖書是另一龐大市場,台灣兩位著名作家方素珍、何綺華,還有詩人童詩作家林煥彰、子魚在大陸從事閱讀推廣和演講,明星作家紅透透,處處轟動,「花婆婆」方素珍更受矚目。

  以上,台灣之光諸位作家魅力不可檔,更突顯兒少文學在大陸市場的空前龐大,成人文學難望其項背。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網路和電子媒體興起,紙質書衰微,其實是全世界的共同現象,包括美國日本報業衰落,然而我們卻看到幻想文類及少兒文學的歷久不衰。好像在說:現實所發生的事都由成年人去操慮承擔,下一代的思想和教化,寄望於抽離醜陃的現實;有買書能力的成年人捨得把錢花在童書上。趣味知識和幻想故事歷久彌新,具有科學或人文教化意義的童話,永遠吸引孩童閱讀。 

   一直跨身科幻與兒童文學的我,對於作家榜單本來就是天高皇帝遠,若要說什麼感覺,看著天文數字收入榜,倒想起詩人瘂弦的一句詩「輝煌不起來的我/笑著發愁」,聊以解潮。剛好「國語日報」發表〈三顆月亮照地球〉四人接力童話,北京的國家級刊物《科普創作》相繼上刊,獲評審為本年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入圍,上榜的還有我另一成人科幻〈哭泣的心臟〉和少兒中篇科幻《冰凍地球》,這個獎項在華文界有其影響力,聊以自慰。我常告誡自己「寫作有如修行」,也以此砥礪同好。 

若說作家的收入不能代表作品的真正質量,未必盡然,以上十傑作家,曹文軒作品以細膩優美著稱,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得獎四十餘項;去年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象徵世界兒童文學的至高榮譽;劉慈欣2015年獲得雨果獎,象徵科幻界的諾貝爾獎;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是靠著他在動物王國──雲南野地生活二十八年的深切觀察體會,淬鍊出內涵深刻和雋永感人的故事。  

   台灣不乏具有爆發力的兒文作家,鄭宗弦、林世仁是當前最令人矚目。其他如王淑芬、山鷹、陳素宜、林少雯、彭素華、亞平、林茵、邱傑、林秀兒、蔚宇蘅、邱常婷、李鍾旻…都有出色作品。管家琪多年前移居大陸,紮根寫作和兩岸演講,已可以列入作家榜。 

.兩岸科幻小說的現狀和發展 

科幻小1968年在台灣出現時並沒有名字,就像一個人出生時沒有名字一般,一直到後來,才取了名字,張系國稱它為科學幻想小說,簡化為科幻小說,1970年代中期,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和史蒂芬史匹柏的《第三類接觸》,造成全世界轟動,中文「科幻」一詞也隨著流行,之前有人稱它為科學小說、科學故事、科幻寓言。

「科幻小說」的名詞,在1980年代在台灣才逐漸定型,中國大陸也不約而同使用了同一名詞,過去在中國大陸曾經用過「科學文藝」是最普遍的,從四人幫在1976年垮臺以後,科幻小說活躍了起來,到1980年代達到一個高潮。「科幻小說」這個名詞,大約在1980年後才收入台灣的詞典。

大陸科幻小說創作出版和研究,已經大步向前,以台灣眼光看是繁榮無比,光是發行量二十萬份,世界第一位的科幻雜誌──《科幻世界》,就令人羨煞,但以人口比例來說,仍屬於小眾。台灣的科幻文學與平面媒體一同興衰起落,已很明顯,倪匡科幻獎本來承擔台灣科幻血脈,2010年屆滿十年,吹了熄燈號,台灣的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也告停擺,今年開始有了《泛科幻獎》接續科幻血脈,葉李華博士功不可沒。

目前大陸唯二的科幻雜誌是《科幻世界》《科幻立方》,其他的網路電子媒體和影視傳播媒體紛紛涉入科幻IP的發展。 

         .劉慈欣一人撐起大陸科幻熱 

大陸的科幻發展到2006年時,本來已經認為走下坡,北京的科幻學者吳岩(來過台灣)在座談會上說,中文科幻已經走完自己的路。

這時候大陸突然冒出了一個劉慈欣,單槍匹馬將大陸科幻掀起高潮,一直到今天,大陸一直在熱頭上,希望拍出一部有水準的科幻電影。《三體》已經失敗了,《流浪地球》聽說已經殺青,前年拍攝之前曾經有意一起拍我的《地球逃亡》後來開會討論結果,不敢貿然投資。我的小說在1988年就臺北東方出版社出版,安徽少兒社1992年底出版,寫太陽發生變異到地球準備逃亡到出發為止,劉慈欣的小說則是寫出發之後的故事,也許兩部小說可以連成一氣合拍一部電影,最後放棄了這計畫。 

本來交大的科幻中心正好與北京的科幻文學碩士班遙相呼應。

北京的科幻研究所是設在兒童文學學科項目下,王泉根是系主任。科幻小說與少兒文學如影隨形,是我一直說的;2016也曾在亞洲兒童文學大會發表了一篇〈永結童心的科幻奇幻文學〉論文。我有一句名言「科幻是成人的童話」,沒有任何貶意,意指科幻本來是屬於青少年的,老少咸宜的。

從前大陸的科幻小說在書店是擺在兒童文學部門,如今已有改變,大陸的科幻作家很不服氣,希望擺脫這樣的境遇,如今已有改變,科幻走出自己的路。

   兩岸對待科幻小說的情況如出一轍,科幻在少兒文學上被接受沒問題,不能與主流文學平起平坐,這在其他國家情況也一樣的。

大陸近年已經將科幻獨立於主流文學之外,成為科幻文學領域,和美國一樣,不必在乎主流文學的看法。大陸因為有科普這樣的環境,科普包容科幻,科幻就掛在科普裡,得到滋養和成長,雖然官方沒有直接支持科幻,但是科普是屬於官方的,也等於間接支持了科幻。我在大陸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台灣沒有發展科幻的土壤,我想就算劉慈欣生在台灣也無法伸展。

相反的,如果我生在大陸,情況就不一樣了,比不過鄭淵潔、紅櫻、劉慈欣,小小排名總會有吧。

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反烏托邦小說獲得美國科幻雨果獎,是繼劉慈欣科幻雨果獎之後的大事,聽說這篇小說當初在大陸也沒有很順利的獲得發表,因為大陸的科幻小說一向偏向硬科幻。

最近劉慈欣的《三體》籌畫改編少兒版,跟我的少兒科幻理念是一致的,就是說:成人科幻經過梳理改寫,就是少兒科幻。2014年底大劉隨著北京兒童文學訪問團來訪,與臺北科幻同好有了溫馨集會。科幻與少兒文學有著微妙的關係,於此可見。 

             .科幻與兒文的不解緣

   大劉提起他獲得的國家級的獎還是兒童文學項目下,讓我想起我自己也是不約而同,所不同的是我的作品是純粹的科幻童話《大鼻國歷險記》。他的作品是大氣磅礴的三部曲巨構《三体》九十萬字大小說,我自嘆不如。1992年我也曾隨著兒童文學訪問團去北京天津訪問。我總是說, 科幻與兒童文學如影隨形,科幻是「成人的童話」;但是臺灣土壤不利科幻發展,科幻在兩岸本來是小眾,大陸的小眾比起台灣是大眾。大劉的《三體》 在臺灣出版,同樣遭遇水土不服,臺灣書市缺少科幻空間。 

   最近臺北方面我們有四人接力童話的嘗試,林茵、山鷹、邱傑和我,寫作完成了〈三個月亮照地球〉三月間在國語日報發表,同一時間北京的《科普創作》雜誌三月號同時刊出,作品隨即入圍2018華語科幻星雲獎少兒科幻短篇。而我的成人短篇科幻哭泣的心臟(科幻立方發表) 、少兒中篇冰凍地球(希望出版社出版)也通過重重關卡,獲得入圍,且看今年十月間的星雲獎,黃海也許是突出人物。過去兩次曾經獲得最高票,卻沒有得金獎。

   近年我自己的作品或經手推介的稿件,曾刊登在大陸下列媒體:《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增刊》《新科幻》《文藝報》《蝌蚪五線譜》《新科幻》《年度科幻小說選》《科幻立方》《科普創作》。我試著列出作者名單:平宗奇、唐澄偉、張之傑、慕凡、默渠、雲山、李知昂、歐若奇、石林散人(林天中)、林安迪、羅際揚、楊德山、鄭文豪。另外,林茵老師的《旭星燦爛》中篇少兒科幻,我曾費心寫了序,並與四川科技社連繫出版。 

            .大陸科幻產業逐漸蓬勃 

   如今大陸朝著科幻產業發展,一片生氣蓬勃之象。 

   這回參加5/19-20亞太科幻大會,幾十場講座分別談論科幻寫作、未來城市、AI與教育、科幻影視國際化、亞洲科幻合作下一次太空熱潮、未來的藝術、想像力產業、國際出版實務、遊戲與科幻…這樣大規模的科幻活動,令人歎為觀止,聽說估計賣一千張票,最後兩千張全部掃光。 

   亞太科幻大會,是由年輕活潑的姬少婷創辨的未來事務局舉辨的,六年前還像小女孩樣子的她,新華社記者自稱小姬來到臺灣旅遊,發了電郵給我,幾小時之內我召集了臺北幾位科幻朋友有了一次開心聚會,沒想到現在是統領二十幾位員工的局長CEO,大陸近年的科幻產業,奇跡般的翻轉;曾經與我通過千封信的鄭軍,在重慶也成立了科技文化網;1992年台灣的兒童文學團訪北京,星河和吳岩一起來旅店看我,今年星河與我見面,他說自己是專職的科幻作家;兒文作家楊鵬在美國也有事業,出版不同的兒少語文圖書,年收入五百萬人民幣;他和劉慈欣一樣列入作家榜。 

   比起大陸的輝煌,台灣難以相提並論,近年也有連串科幻星火,包括主流文學作家吳明益、賀景濱、高翊峰、伊格言的大著,偏向深厚的人文色彩,吳明益的作品賣出多國版權,其他三位作家的作品也都在兩岸兩地出版,年輕的科幻作家李知昂、蔚宇蘅、李伍薰、唐澄暐、平宗奇、歐若奇、石林散人、林安迪……都有突出作品。少兒科幻方面:林茵、邱傑、山鷹、蘇善、彭素華都是累積很多著作的作家。台灣作家們再加油,奔向藍海創造新優勢,並非遙不可及。

 

好在臺北的「泛科幻獎」今年升火了。(完)

  ****大陸重量級科幻作家:鄭軍補充**** 

黄老师,大体看了一下,有关事实部分都很清楚,没什么可补充的。我就讲讲对科幻文学未来的看法吧。 

这两年大陆科幻市场的突出表现,就是经典科幻的衰落。《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从8亿,到4亿,到2亿出头,到今年才一个亿。每部新片整好下跌一半。最后一部已经泯然众人,都不如印度电影的中国票房。再如《降临》、《湮灭》,都是从典型的当代前卫科幻小说改编的,不可谓不科幻,大陆观众同样不买账。 

综合而言,现在已经不是市场力量不够。大陆拥有世界第二名的巨大文化市场,资本运作能力惊人。我知道有的作家向投资人报价引资,把商誉报到18亿人民币,将近三亿美元。这个身价已经不比美国作家差。罗琳也就这个身价吧。但这么大的文化资本,人家根本不关注真正的科幻。 

这不是市场的问题,是科幻自己的问题。现在主流科幻讲的这些故事以自娱自乐为主,科幻迷愿意讨论它们,但和社会问题没什么关系。不会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大陆电影最高票房是8亿美元,三四亿美元的还有一大批,无不是与现实贴近的作品。

我个人的态度是,现在这些主流科幻已经过时了,宣传不宣传都没希望,《三体》已经是旧科幻的顶峰,以后再有类似的科幻,注定不能引起商业资本重视。重要的是写关注现实的新科幻。 

我自己也写小说,所以不能当空头评论家。年底我会出版一套书,向大家展示什么才是新科幻,有潜力有出路的科幻。(郑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