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幻小說”, 還是“科學小說”? 
                                                                 黃祿善
 (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200436) 

[摘要] 現時我們通用的science fict ion 的譯名“科幻小說”屬於錯譯, 它歪曲了這個術語創造者的本意, 抹殺了這類小說 文體的文化內涵, 其要害是把一個僅在特定範圍有效的概念擴展到所有與“科學”因素有關的超自然小說, 從而模糊了西 方眾多超自然小說的界限。
[關鍵字] 科幻小說; 科學小說; 術語翻譯 

[中圖分類號]H 315. 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26141 (2003) 0420042203 

  英文術語science f ict ion 如何翻譯? 是“科幻小 說”, 還是“科學小說”?想必大多數人都會回答: 當然 是“科幻小說”。而且這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在science f ict ion 的詞條釋義中十分明確地寫著: science f ict ion, n. 科學幻想 小說。
接下來排列的幾個詞條也分別有著同樣明確 的釋義: 

science-f ict ional, science-f ict ive, a. 科學幻 想小說的, 具有科學幻想小說特徵的; science-f ict ionalized, a. 以科學幻想小說體寫成的, 科幻小說化 的; science-f ict ioneer, science-f ict ion ist, a. 科學幻 想小說作者, 科學幻想小說家; 

science-fict ioner, n. 科學幻想電影劇本①。通用的詞典如此, 專業的詞典 也不例外。
吳光華主編的《英漢科技大詞典》以幾乎 完全相同的字句重複了上述各項條目的釋義, 而且 所收的新詞sci-f i 仍然注釋為: (= science f ict ion)
 a. n. 科學幻想小說(的) ②。至於學術界, 則更是近乎用一個聲音說話。

譬如呂應鐘、吳岩著的《科幻文學概論》, 從書名的選擇, 到“序”、“前言”的設置, 再到
各個篇章的構成, 無一不包含著“科幻”。筆者查看了 大部分篇章的內容以及查找了有關英文資料, 發現 這裏面“科幻”並非完全是“科學小說”和“幻想小說”的統稱, 而是science f ict ion 的中文譯名。例如,“硬 式科幻”的英語原文是hard science fiction,“軟式科 幻”的英語原文是soft science f ict ion,“‘新浪潮’科幻小說”的英語原文是new -wave science f ict ion,
“‘塞伯朋克’科幻小說”的英語原文是cyberpunk science fiction, 等等③。

再如王逢振等人主編的《最 新西方文論選》, 內收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家弗雷德 裏克•詹姆遜的一篇論文, 其中一段文字如下:“事 實上, 後現代主義迷戀的恰恰是這一完整的‘墮落了 的’景象, 包括廉價低劣的文藝作品、電視系列劇和 《讀者文摘》文化, 廣告宣傳和汽車旅館, 夜晚表演和 B 級好萊塢電影, 以及所謂的亞文學, 如機場銷售的 紙皮哥特式小說和傳奇故事、流行傳記、兇殺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或幻想小說: 這些材料它們不再只是 ‘引用’, 象喬伊絲或梅勒之類的作家所做的那樣, 而 是結合進它們真正的本體。”④筆者也查找了詹姆遜 的這篇論文的英語原文, 發現與“科幻小說或幻想小說”對應的是science  f ict ion, fantasy  f ict ion。

顯然, 有了一個“幻想小說”, 還要來一個“科幻小說”, 看來 一定是非要把science f ict ion 譯成“科幻小說”不可了。總之,“科幻小說”的譯名似乎已經蓋棺論定, 不可推翻。 

“科幻小說”果真是science fiction 的合適的譯 名嗎? 

從翻譯的基本方法看,“科學小說”是直譯,“科 幻小說”是意譯, 但無論直譯或意譯, 都必須譯意, 譯 出原文的文化內涵。正如許鈞教授所說:“翻譯活動, 就其具體操作形式而言, 是不同語言轉換活動; 而就其實質而言, 是一項跨文化交流活動。”⑤那麼, science f ict ion 有何文化內涵? 

據有關資料, science fict ion 這個詞的歷史並不長, 它的問世牽涉到美國一 個名叫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 1884-1967) 的通俗小說雜誌編輯兼出版家。1908 年, 雨果•根斯巴克創辦了世界第一家無線電雜誌《現代電氣學》, 並於幾年後在該雜誌連載於自己根據科 學知識原理創作的小說《拉爾夫》(Ralph 124C 41 + )。

該小說的“刻意強調科學性”引起眾多讀者的矚 目。在這之後, 他又在該雜誌刊登了一些根據科學知識原理創作的小說, 並給這類小說取名scientifiction。

從那以後, scientifiction 逐漸演變成science  fiction, 並被大多數人接受, 成為自瑪麗• 雪萊 (M ary Shelley, 1797--1851 ) 的《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1818) 問世以來, 以布林沃-利頓 (Bu lw er-L yt ton, 1803—1873)、羅伯特•斯蒂文森 (Robert Stevenson, 185021894)、萊法紐(Le Fanu, 8142-1873)、朱爾斯•凡爾納(Jules Verne, 1828- 1905 )、赫伯特• 威爾斯(Herbert W ells, 1866—1946) 等一大批作家為代表的一類超自然小說的總 稱。

一般來說, 這類超自然小說的想像已經基本脫離 了現實生活, 從主題的提煉到人物的刻畫, 從情節的 構思到細節的描述, 無不以虛幻為基礎, 即是說,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游離于現實世界之外的幻想 世界。然而, 它又含有科學成分。儘管作品的描寫是 建立在幻想基礎之上, 但是這種幻想並非任意妄為, 而是隱隱約約遵循一定的科學事實或科學邏輯, 即 是說, 作者意欲表現的是一種與科學有關的幻想奇 跡。在“超自然幻想”和“科學”這兩種因素,“科 學”是起決定作用的。

這是science fict ion 的根本特 , 也是此類小說區別其他任何一類超自然小說的 根本標誌。 

這裏必須強調的是, 當初雨果•根斯巴克創造 science  f ict ion 這個詞, 意在突出這類超自然小說的“科學性”, 意在呼喚傳統創作方法的“回歸”。20 世 紀初, 隨著大量歐洲移民湧入, 美國社會上對通俗小 說的需求激增。一時間, 美國各城市湧現了許多通俗 小說雜誌, 如《寶庫》(A rgo sy)、《故事大觀》(A ll  Story )、《短篇故事》(Short Story)、《藍皮書》(Blue  Book)、《冒險故事》(A dventure) , 等等。

這些雜誌經 常設置的一個通俗小說欄目是依據瑪麗•雪萊、凡爾納、威爾斯等人的作品創作的超自然小說。其中著 名的作家有愛德格• 巴勒斯(Edgar Burrough s, 1875--1950)、阿伯拉罕•梅立特(A braham Merrit t, 1884-1943)、霍華德• 洛夫克拉夫特(How ard Lovecraf t, 1902--1937) 等等。相比之下, 他們的這類作品的主題不是那麼嚴肅, 風格也不是那麼幽默。尤 其是, 出現了與其他超自然小說相互交叉的情形。

巴勒斯的作品既有豐富的科學因素, 又有濃厚的幻想 成分, 嚴格地說是科學幻想小說( science fantasy  fict ion)。梅立特的作品也是科學因素和幻想成分並重, 甚至可以說後者強於前者, 既可以稱為科學幻想 小說也可以稱為含有較多科學因素的幻想小說(fan tasy f ict ion)。

而洛夫克拉大特的作品除相容科學和幻想雙重成分外, 還含有較多的恐怖因素, 是所 謂的科學恐怖小說( science horror  fict ion)。正是出于對巴勒斯、梅立特、洛夫克拉夫特等人的“媚俗”不 滿, 根斯巴克創造了science fict ion 這個詞, 喊出了 “回歸傳統”的口號。他一方面身體力行, 創作了《拉 爾夫》等science fiction; 另一方面又創辦了《驚人的 故事》(Amazing Stories) 的雜誌, 專門發表年輕作家 的science fiction 作品。很快地, 他以《驚人的故事》
為中心, 團結了一大批作者。

這些作者具有大致相同 的創作主題、創作原則和創作方法, 逐漸形成了一個文學派別。這個派別的最大特徵是拓寬了science  f iction 的題材, 除了傳統的“星際冒險”外, 還增加了“太空戰爭”、“宇宙空間與生命形式的關係”、“機器 人”等內容。在創作方法上則強調增加科學因素, 避 免不顧科學事實、海闊天空地胡編亂造。該派別的形成, 標誌著美國早期的巴勒斯式的幻想型science  fict ion 已經演變成根斯巴克式的科學型science  fict ion。 

根據上述science  fiction 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即為了體現雨果• 根斯巴克的本意, 顧及原文的文化內涵, 應該採取直譯的方法, 將science  fict ion 譯為“科學小說”。而現 時我國流行的“科幻小說”的譯名, 僅從表面上對science f ict ion 做了闡述, 既歪曲了雨果•根斯巴克 創造這個術語的本意, 又沒有體現其豐富的文化內 涵。因而, 這樣的所謂意譯, 是不必要的, 也是不可取 的。 

也許有人會說, 縱使“科幻小說”的譯名沒有准 確地體現science f ict ion 的文化內涵, 但在我國沿用已久, 約定俗成, 不妨姑且用之。這種說法貌似有理, 也是站不住腳的。誠然, 在我國翻譯界, 有不少譯名, 雖不符合翻譯規範, 但因約定俗成, 還是一直沿用至 今。如英國作家O 'scarW ilde, 不譯“懷爾德”, 而譯 “王爾德”; 美國城市San  Francisco, 不譯“聖弗朗西
斯科”, 而譯“三藩市”; 物理學上的laser, 不譯“萊塞”, 而譯“鐳射”, 等等。但這些約定俗成均有一個前 提, 那就是必須遵守術語翻譯的“單一性原則”, 即不能與現有的其他譯名相矛盾⑤。而如前所說, 西方存在眾多與“科學”因素有關的超自然小說, 除science f iction 外, 還有fan tasy fict ion, science fantasy fic t ion, science horro r f ict ion, 等等。

倘若我們可以將 science fiction 譯成“科幻小說”, 那麼science fantasy  fict ion 呢? 如何對其進行翻譯? 難道譯成“另一種科幻小說”? 或加注為“狹義的科幻小說”? 即便可以 如此, 還有science  horror  fiction 呢? 難道譯成“科幻 恐怖小說”? “科幻小說”這個譯名的要害恰恰在於, 它把一個本來僅在特定範圍內有效的概念(如巴勒斯的作品) 擴展到所有與“科學”因素有關的超自然 小說, 從而模糊了西方眾多超自然小說的界限。

這樣的歪譯、胡譯、錯譯, 根本無約定俗成可言。 

值得注意的是, science  fict ion 的這種歪譯、胡譯、錯譯已經在實踐上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國學術 界對西方science fict ion 研究的滯後可以說在一定 程度上與“科幻小說”的譯名的誤導有關。僅以上面 提到過的《科幻文學概論》為例。

在這本號稱“中文世界第一本科幻理論著作”以及“台海兩岸第一本科幻文學教材”中, 人們無法清晰地看到西方science f ict ion 的源起和發展脈絡, 也無法清晰地看到其藝術構成和歷史文化價值。相反, 在讀者的頭腦中, 是眾 多概念的重疊和一片混亂。儘管書中談了science f ict ion 的“黃金時代”, 但人們無法獲知這個時代其實是以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 1910-1971) 為標誌的, 而坎貝爾時代是根斯巴克時代的延續, 其特徵是進一步強調“科學因素”, 而在這種主張下產生的science fict ion 是地地道道的“硬科學小說”(hard science f ict ion) , 與巴勒斯等人“軟科學小說” (soft science f ict ion) , 也即真正的科幻小說, 形成鮮 明的對照。

儘管書中也談了伊薩克•阿西莫夫 ( Isaac Asimov, 1920-1992) , 但人們無法獲知他其 實是集一切“硬科學小說”之大成者, 其創作主張和作品與所謂的“科幻”風馬牛不相及。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 必須儘快糾正science f ic2 t ion 的“科幻小說”錯譯, 還其“科學小說”的本來面 目。當然, 統稱“科學小說”和“幻想小說”的時候另當 別論。但凡是述及到science f ict ion 這個英文術語, 必須譯成“科學小說”。 

參考文獻:
[ 1 ] 陸谷孫. 英漢大詞典(綜印本) [Z ].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3: 1660.
[ 2 ] 吳光華. 英漢科技大詞典[Z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8: 2095.
[ 3 ] 呂應鐘, 吳 岩. 科幻文學概論[M ]. 臺灣五南出版,
1999.
[ 4 ] 王逢振, 盛 甯, 李自修. 最新西方文論選,“後現代主
義, 或後期資本主義文化的邏輯”[M ]. 灕江出版社,
1991: 331.
[ 5 ] 許 鈞. 譯事探索與譯學思考[M ]. 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 2002: 98.
[ 6 ] 方夢之. 翻譯新論與實踐[M ]. 青島出版社, 1999:

112-113. 2003 __ 
---------------------------------------------------------------------------------------------------------------------------------------------------------------
以上,原載:上海科技翻译S hang hai J ou 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3 N o. 4
-------------------------------------------------
   關於台灣「科幻小說」名詞的由來
    黃海



關於「科幻小說」名詞的由來問題,台灣最早出現此類名詞時,也有不同的稱謂,有稱是「科學幻想小說」、有稱「 科學小說」,最後變成「科幻小說」,應該是張系國的大力推廣,將「科學幻想小說」,縮短為「科幻小說」所致。

「科學幻想小說」一詞,我在一九六八年前後已接觸到, 來自日本的翻譯中文的小說,或相關文類,在少年兒童雜誌上「科學幻想」一詞較普遍。(詳見《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一書)。張系國在一九六九年十月號的《純文學》發表了一篇〈奔月之後──談科學幻想小說〉,那時我還未讀到,因為《純文學》是文學性的專雜誌,待此文之後收入《書評書目》1975年3月出版的《讓未來等一等吧》一書,市面銷售情況不錯,才讀到這篇大文。

一九七○年代中期,科幻電影和風潮已經逐漸掩蓋全球,張系國在台灣當時的百萬份報刊《聯合報》副刊發表譯介了科幻小說,將之定名為「科幻小說」,一九七八年十月出版了《海的死亡》一書,將科幻小說分成一、探險科幻小說,二、機關科幻小說,三、社會科幻小說,四、幻想小說。

從《海的死亡》一書的各篇作品顯示的,「科幻小說」是一個「統稱詞」、「泛稱詞」,它包括了幻想小說是無疑義的。之後,他又創作了相關的短篇小說,一九八0年十月出版《星雲組曲》,1979年我的第三本科幻小說集‘《銀河迷航記》,也出版了,「科幻」一詞名正言順的印上了。1972年出版的拙著《新世紀之旅》當時書背上掛的是「未來問題小說」,並無「科學幻想」字樣,大約是擔心文學界無法接受。

實際上,一九七一年我已讀到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的《現代科學趣談》,裡面有一篇談到《二00一太空漫遊》,就有「科學幻想小說」的標題。台北的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譯日本版的科學幻想小說(參見附圖),至於少年雜誌,可能更早了。

  我想所謂「科學幻想小說」,兩岸三地,甚至日本,都應該有著文化上的共同理解,而將「科學幻想小說」一詞縮短為「科幻小說」,變成「科」與「幻」並列,則是張系國所力唱的,減少了科學的沈重,對一般文學作者或讀者來說,是有必要的,中國大陸的科幻之父鄭文光,早在一九五六年三月就寫了一篇文章〈淺談科學幻想小說〉,刊登在《讀書日報》(參見《鄭文光七十壽辰紀念文集》)大陸當時是稱為「科學文藝」。當時兩岸尚未有任可溝通連繫。可見「科學幻想」一詞有著文化上的共同理解,而將「科學幻想」一詞縮短為「科幻」,應是得力於張系國在台灣當時擁有百萬份銷量兩大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副刊譯介和發表科幻小說的強力宣揚。作品發表時標題都是「科幻」小說。

  1975,《神祕的百幕達三角》及瑞士的鄧尼肯的史前文明相關書籍造成轟動,一時之間,古代外星人曾到過地球的說法,襲捲全球,1977《星際大戰》和1978《第三類接觸》轟動全球,市場上開始將「科幻電影」、「科幻小說」一詞掛上,這時間,時報出版了《最佳科幻小說選》(王溢嘉譯,1976)裡面也包括奇幻小說(幻想小說),我在一九七九年任職照明出版社時,「科幻」已定形了,我自己寫的《銀河迷航記》一文,1976刊登在中央頭刊時,我是掛了「科幻寓言小說」。

一九八0科幻一詞大致底定,參照西方的science fictione一詞的使用,和有關科幻奇幻作品的交相混融,而將「科學小說」、「幻想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統稱為「科幻小說」,這科幻小說一詞只是「泛稱詞」而已,並非一定等同「science ficion」,而是兼顧全面的視野,應該是包容了科幻奇幻部分。簡單的說,是科學/幻想/科幻的統稱。


      歸功於張系國在科幻小說上面的推動,且聽他怎麼說:(《文訊》2002年2月號,傅吉毅專訪張系國先生〈科幻小說是一種追求理想的文類〉)

我們講科幻定義,仔細嚴格 講起來,是要把它定義為科學幻想小說呢?還是科幻?把名稱簡短是有用意的。我當初定科幻這個名稱,是有別於所謂科學幻想小說的。科學幻想小說應該是根據科學而產生的幻想小說,所以嚴格定義起來,尤其把它「科」放在「幻」的前頭的話,那就是說,正統的科學幻想小說有很強烈的科學意味,小說裡科學的「比重」要大,盡可能不違背科學的基本原理,這是科學幻想小說。 那我提出這「科幻小說」作為一個類型,是認知到科學幻想小說既然成為一個新的文類的話,它已經突破了單純的科學,也突破了幻想,所以是一個新的文類「科幻」兩字本來就分不開,就是「科幻」,為什麼呢?因為已經不只是科學,不只是幻想,也就是兩者合而為一,不以科學或幻想為主。因此科幻小說是科學的呢?還是幻想的呢?都是也都不是,所以應該承認它是一個新的文類,而不是去一再追問它是不是合乎科學或者通通是幻想的,因為它已經成為一個新的文類。


1982年五四文藝節聯合報副刊辦了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座談會,定位了這名詞(泛稱詞),台灣的中文詞典,也不差不多在一九八0年初才將「科幻小說」一詞收入。網路上隨處可以搜尋這座談會的全文。

  但是,為什麼(至少在台灣所見如此)中文的「科幻小說」名詞,逐漸與「奇幻小說」形成相對性呢?(其實兩者部分相融的,有時搞不清)  這個就要怪文化的斷層問題,當張系國和我等諸多愛好科幻的學者、創作者做了這樣的定位之後,台灣市面上不少具有很多玄想傾向的小說,出版社就在封面上改稱為「科幻小說」了,這大約是1980-1990年代中期的事,科幻一詞大勢底定,專指具有幻想性又帶有科技構想(或邏輯理性創構)的小說,叫「科幻小說」。

大約過了十年,台灣朱學恆的《魔戒》翻譯作品,風行兩岸,「奇幻」一詞,又逐漸狹義化,變成鬼神魔法故事的小說,於是,原來「科幻小說」是個泛稱詞,(包括硬科幻、軟科幻)也變得很奇怪了,要正確的說,科幻小說是幻想小的一支。

如果以我的圖形來看,科學小說,是靠近科普作品的位置,幻想小說統攝了科幻、奇幻、童話、傳奇‥等等。我的圖形,只是幫助觀察定位,不是百分之百的,但從圖形的分布,相互交集,真的是很有意思,甚至分離出「科幻小說」與「非小說科幻」,是很有幫助的。

翻譯者有翻譯者的思考,作者有作者的思考,作品是作者寫出來的,作品不能用來貼標籤的,美國著名作家馮內格的小說,他就不願被貼上science ficion的名詞,或其他有關fantasy fiction, science fantasy f iction,貼標籤,貼什麼標籤,標籤怎魔翻譯,只是方便研究者指涉分類而已,有些作品是跨界的,模糊於標籤的界定的,創作者唯一重要的是寫出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我的中肯的說法是你要寫 「科學小說」,貼「科學小說」的標籤也行,或是「科幻小說」、「幻想小說」的標籤也行。文學大師姚一葦就曾在 聯合報小說獎的評審會上,對黃凡的《零》發表意見說「科幻小說像赫胥黎的小說是小說」「《西遊記》當然是科幻小說,我們沒把它和《紅樓夢》撇開來」。姚一葦的意思,應是《西遊記》、《紅樓夢》同樣是文學經典,但文學不應分類。朱炎說「如果教小說,根本不願把科幻小說列入」,又說,像赫胥黎小說是正統的。

文學大師對科幻小的看法,不外是,寫出具有人文藝術價值的小說,不管是科幻小說、文學小說,都可以列入文學殿堂了。但我們在傳統文學科幻文學的不同尺度上,可能還需要分類評介。如果是一篇具有人文傾向的科幻小說,又有藝術價值,很容易被一般的傳統文學讀者接受的,正如《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溫馨感人的傑作。

←圖:1972年12月出版的《新世紀之旅》書背上印的是「未來問題小說」,我不希望文學界把我當異類看,故而「科學幻想」一詞,未用,雖然當時已大致了解有這個不算一般人熟知的名詞,比如更早之前(民國六十年,即一九七一年)東方出版社出了一套來自日文翻譯的科學幻想小說六冊。(見圖,為其中的一冊《賣空氣的人》)。
















































圖:1972、1975《新世紀之旅》的不同版本,版權頁。



----------------- 關於SC IENCE F ICT ION 的翻譯问题 

郭建中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310058) 

  貴刊(上海科技播譯)2003 年第4 期, 刊登了《是“科幻小說”, 還 是“科學小說”》一文。文章正確地指出, SCIENCE  FICTION 正確翻譯應該是“科學小說”。這裏, 我想 補充一點。SCIENCE FICTION 在漢語中成了“科 幻小說”不完全是翻譯問題。
 
正如該文作者所指出的, 在國外, 有關的小說樣 式有三類: science fict ion (科學小說)、science fantasy (科幻小說) 和fantasy (幻想小說ö魔幻小說)。雨果•根斯巴克最初為這種小說定的名字是scientifiction, 即scientific fiction 兩詞的合成詞, 直譯成 中文就是“關於科學的小說”。

解放前, 魯迅、老舍、茅盾先生等都用“科學小說”這一名稱, 來稱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幻小說”。魯迅先生的那句話“導中國人群以行進, 必自科學小說始”, 則早已廣為流傳。如果按解放前翻譯成“科學小說”, 那麼, 在一般人眼裏也會少些誤 解。而現在風靡一時《哈利•波特》則是fantasy, 即“幻 想小說”, 現都譯成“魔幻小說”。而介於“科學小說”和 “幻想小說”之間的“雜交品種”, 則是science fantasy, 其中有科學的成分, 更多的是魔幻的成分。在國外, 這 種小說有時刊登在fantasy 的雜誌上, 有時也刊登在science fict ion 的雜誌上。 

那麼,“科學小說”怎麼會變成“科幻小說”的呢?解放初我國翻譯了大量的前蘇聯科學小說, 而在俄文中, 這一文學樣式稱為НАУЧНАЯ5 АНТАСТИКА, 譯成中文是“科幻小說”, 譯成英文應是SCIENCE FANTA SY。在譯介大量的前蘇聯科學小說的同時, 也把“科幻小說”這一名稱介紹進來了, 從而替代了解放前“科學小說”的這一譯名。從此,“科幻小說”的 名稱就這樣沿用下來。
 
當今, 主宰科幻領域的小說、電視和電影, 主要 是英語作品。我非常同意黃祿善教授的意見, 現在正 是應為該小說的名稱正名的時候了。“科幻小說”的名稱應重新回歸到正確的譯名:“科學小說”, 如果我 們承認這個名稱是從英語SCIENCE 
FICT ION 翻 譯過來的話。“科幻小說”的名稱, 已極大地妨礙了這 一科學時代文學樣式在中國的發展。當然, 如果要談 這一問題的話, 還得另撰長文。這裏就只談“科學小 說”和“科幻小說”兩個名稱的來龍去脈了。

[收稿日期] 2003211219
[作者簡介] 郭建中(19382) , 男, 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浙江省翻譯
工作者協會會長。
 ----------------------------------------------------------------------------------------------------------


原載:上海科技翻译Shang 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f or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N o. 2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