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部分小說可點閱,影片和小說都有喔↓
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1904(摘要)
陸士鄂〈新中國〉與百年後(2010)世博會巧合 (連結
許地山<鐵魚底鰓> 1920's(全文)
老舍<貓城記> 1932(全文)
n顧均正<和平的夢> 1940(摘要)
n
n葉至善<失踪的哥哥> 1957(摘要)
n童恩正<珊瑚島上的死光> 1978(全文)另有 影片在此
n劉興詩<美洲來的哥倫布> 1980(全文)
---------------------------------------------------------------

梁启超


黃海:
中國最早的科幻小說,如果按照現今中國大陸的定位來說,就是上海作家葉永烈查得的資料,認定是1904年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

大概由於荒江釣叟的小說涉及科技想像,才是合乎科幻的核心定義,而被列為第一部,但我以為如果以科幻的廣義定義來說,梁啟超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可以列為社會科學幻想小說,梁啟超的小說中,以黃克強擁立的君主立憲和李去病的民主立憲論述,兩人的對話辯論就佔去大部分,談不上小說藝術,卻開風氣之先,虛構中國自1902年到1962年的政治變化,光緒帝自動退位,又被議會推選為大總統,未來中國叫“大中華民主國”,有趣的是,第二任總統名叫“黃克強”。原意是“炎黃子孫能自強”,不料卻恰中黃興的字號。

小說寫到1962年中國已成世上超級霸權,舉行“維新50週年紀念”,世界列強均來祝賀。
——“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小說又說:“各國專門名家大博士來集者不下數千人,各國大學學生來集者不下數萬人。處處有演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全國教育會會長、文學大博士,孔子的旁支裔孫孔弘道老先生在博覽會上開設《中國近六十年史》講座。
小說裡借著孔老先生之口,講述過去的歷史。

梁啟超的小說影響了那時代的文風氣,之後甚多以「新中國」為構想的小說出現,包括陸士鄂的作品《新中國》,甚至一九三0年代老舍寫的反諷式的小說《貓城記》,可說是其來有自。
-------------------------------------------------------------
    童恩正《珊瑚島上的死光》故事梗概:

愛國華裔科學家趙謙教授試製成功高效原子電池,拒絕了各大財團重金收買原子電池專利權的企求,決定把樣品和資料全部帶回祖國。當天夜裏,趙教授被人暗殺。趙教授的未來女婿,青年科學家陳天虹為實現教授的遺願,攜帶電池樣品駕機逃走。途中,飛機被一種奇特的空中武器擊落,天虹掉落海中。他掙扎著向附近的一座小島遊去,一條鯊魚向他遊來,在這危急關頭,只見一道火光閃過,鯊魚即刻死去,天虹遊到神秘的小島,島上只住著一位老科學家、趙教授的好友馬太博士和他的啞巴僕人阿芒,馬太博士10年奮鬥試製成功了雷射器,剛才就是馬太博士運用雷射救起了天虹。
當他們認識到維納司公司企圖把趙教授和馬太博士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製造一種新式武器威脅人類和平時,決心阻止這一罪惡行徑。
公司派人來島上索取資料並要炸毀小島,消滅罪證。經過一場激烈的搏鬥,軍艦攜帶資料逃走,小島即將被炸,千鈞一髮,天虹配合生命垂危的馬太博士用新試雷射器和高效原子電池擊沉了軍艦,小島爆炸了。
科學家們的新發明雖沒能留下,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人類和平。

----------------------------------------------------------------------------------------------------------------
關於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

顯然受了法國凡爾納《氣球上的五星期》的影響。《月球殖民地小說》,卻是一部道地中國風格的科幻小說。作者寫了湖南湘鄉的一個名叫龍孟華的人,因“殺人報仇,官府裏要捉拿他,他便帶了家小,星夜向南方逃走,逃到了廣東省城。聽說官府又有關文拿他,他便搭了英國印度公司輪船,向新加坡進發……”這樣,他開始了海外的流浪生活。 

龍孟華在南洋住了八年。忽然有一天夜裏,對月飲酒,“酒到半酣,抬頭一望,只見天空裏一個氣球,飄飄搖搖”。這氣球的主人叫玉太郎,日本人,“今日六點鐘從東京起程”,居然只用十幾個小時,便飛到南洋——這在當時是極為迅速的了。 氣球裏有“會客的客廳”,“練身體的操場”,還有“臥室及大餐間”,簡直“沒有一件不齊備”,連“眼睛都看花了”。

龍孟華也乘上氣球,“低頭下望,那些房屋都同飛走的一般”……
於是,龍孟華開始了乘氣球旅行,以至飛到美國紐約,發生種種曲折的故事。內中,玉太郎還遊歷了月球。

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雖然出版於1905年,但是寫於1904年。所以,1904年被認定為中國科幻小說的起始年份,具備雙重含義:《月球殖民地小說》和《新法螺先生譚》,都誕生於1904年。 

關於荒江釣叟《月球殖民地小說》文章,摘錄自葉永烈的介紹文,按:荒江釣叟的1904作品,係葉永烈 從上圖書館考證所得)

----------------------------------------------------------------------------------------------------------
關於老舍《貓城記》


老舍1968年差一點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說法,再度引來各種揣測與說法。老舍之子、原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接受了南方日報專訪:

諾貝爾獎疑雲疑團:

川端康成的獎原是頒給老捨得

【1980年初,朱光潛曾語出驚人地說:“據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目前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老舍被公認為上世紀中國作家中較早具備世界性的作家之一。

進入新世紀,有一個統計,中國大陸作家的作品中,被國外翻譯最多的要數老舍,他的《駱駝祥子》被譯成30多種文字,光是俄語版就發行了70多萬冊。2002年,德國、法國、瑞士不約而同地出版了老捨得長篇小說《四世同堂》。】

記者:您曾透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原定授予老舍,結果卻因為他的自殺而頒給了川端康成,後來引起了一些爭議。您認為,老舍當年如果能獲獎,最大的原由是什麼?

舒乙:諾貝爾文學獎是經過提名,然後進行若干次篩選,最後選定5個人,拿來讓瑞典皇家學院的院士投票,老捨得票數當時排在第一。當年,皇家學院的評委聽說當時中國發生“文革”動亂,很多文人受到迫害,他們就請瑞典大使調查核實,把調查結果發給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可惜由於諾獎規定不能頒發給去世作家,於是就在剩下的4人中重評。儘管老舍去世了,評委們還是傾向於頒給東方人,最後就選了日本人川端康成。這個消息是在川端康成獲獎慶祝典禮上,瑞典駐日大使告訴日本人的。

有人對這個說法存疑,但我是親耳聽聞:1978年,前日本老舍研究會會長藤井榮三郎受該會的委派,專程到北京親口告訴我這一內幕,決不是空穴來風。

我認為,老舍當年如果能獲獎的最重要原因是政治。不可否認,諾貝爾文學獎有藝術標準,但瑞典皇家學院的評委們是有政治傾向的。據我所知,他們當時聽說中國國內搞“文革”,想要頒一個獎給有反思性的中國作家,就像1970年頒給蘇聯的索爾仁尼琴相似。由於當年中國其他作家的作品翻譯極少,長篇小說更少,老舍在國外卻受歡迎,翻譯了很多,他們自然首選了老舍。

記者:您認為,老舍有沒有被低估的佳作?

舒乙:一般讀者忽視了《貓城記》,很遺憾。這部作品在國外很有名,被定為世界上最優秀的3部長篇諷刺小說之一。在國外,老捨得《貓城記》是和《駱駝祥子》並駕齊驅的。這本書之所以在國內沉寂無名,是因為諷刺政治。它是1933年寫的,老舍在這本小說中諷刺了國民的劣根性,這不是得罪更多的人嗎?而且《貓城記》裏的很多預言,比如開學第一天打死老師,第一天就燒圖書館的圖書,這在“文革”時都成為現實。這本書在國外讓老舍擁有許多擁躉。

上世紀80年代末,戈巴契夫帶了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訪華,3位著名作家隨同訪問,其中包括翻譯謝曼諾夫,說起老捨得《貓城記》,他說這本小說在蘇聯印了10萬冊,全部售出。他們說《貓城記》所揭露的是人性醜惡的一面,是人類社會的通病,具有世界普遍意義,所以在蘇聯受到歡迎是必然的。 

關於老舍《貓城記》,文章摘錄來源: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實習生 李榮華)〈老舍《貓城記》中預言在文革中成現實〉欲看全文,請點閱:「華夏經緯」http://hk.huaxia.com/zhwh/gjzt/2009/02/1314902_3.html
--------------------------------------------------------------------------------------------------------------------------------



關於顧均正《和平的夢》

《和平的夢》的結構很像00七的故事,很巧的,我在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新世紀之旅》的故事中,就講到催眠電波,當時兩岸完全隔絕,沒有任何往來。小說講的是在極東國(影射日本)工作的美國間諜夏恩·馬林,返回華盛頓時,看到街上到處遊行叫喊“極東國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應不惜任何代價以取得兩國和平”。經過調查發現原來收音機中傳出一種電波,使美國人受感應被催眠了,就連他的上司、派他去做間諜工作的部長,也同樣受害。夏恩連夜駕駛飛機,尋找電波來源,終於在美國田納西州一處荒無人煙的山區可疑所在,那兒有著高高的柱子和蜘蛛網般的電線,降落飛機後,潛入秘密電臺,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打死了3個極東人,活捉首犯——極東國科學家李谷爾;那催眠術便是李谷爾發明的。夏恩反過來要他再次發出催眠電波,在美國人睡覺後灌輸:“極東國是美國的仇敵。美國決不能向極東國屈服。美國必須繼續抗戰。”經過連續14小時的廣播,美國全國上下一致要與極東國血戰到底。                                                                                                                                                                                                      
  和老舍寫《貓城記》一樣,顧均正寫《和平的夢》,是受了英國科幻小說作家威爾斯的影響。顧均正在《和平的夢》一書的《序》中,談及他曾很仔細讀了威爾斯的《未來世界》一書:“威爾斯不是神仙,他的預言為什麼會這樣的準確呢?一半是由於他那豐富的想像,一半是由於他那科學的頭腦。威爾斯是以寫科學小說著名的,由於這書引起了興味,我很想讀讀他所寫的科學小說。……” 

            關於 〈失踪的哥哥〉

 
  這篇小說,又與我(黃海)在1970年寫的一篇〈來自一九七0年的人〉非常相像,使用的是被冷凍的人醒來後,長輩比晚輩年輕的故事,在兩岸沒有任何交流的情況下,科幻元素本來就一樣的,只是表現的手法不一樣。我講的是30歲的留學生在 美突然死亡被冰凍起來,50年後被救復活,卻看到一個老太太帶著五十歲的兒子來向他要錢。小說成為《新世紀之旅》小說集的第一篇,發表在1970年創刊的《落花生》月刊。記得當時是桑品載主編,本篇稿子原來投給中國時報副刊,但他又兼任人間副刊的主編,因為文章寫得怪異超常,就把它拿到《落花生》去刊登了。

科幻小說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是很平常的,這是我的體會,我也寫了「同樣的點子,不同的樣子」的一篇小文。本版可以找到。

     〈失蹤的哥哥〉故事是:張春華的確有個哥哥叫張建華,失蹤已經十五年了。那時,他不滿七歲,哥哥只有十歲,一個初夏的黃昏,哥哥走失了,爸爸走遍了全城,也沒有找到他,只在漁業碼頭上撿著他的書包,是游泳淹死了嗎?還是偷偷爬上漁船,去過他那一心嚮往的“冒險生活”了?一年、兩年,哥哥仍舊沒有消息。爸爸直到臨死的時候,還夢想大門突然推開,一個陌生小夥子突然撲到他懷裏:“爸爸,我就是你失蹤了十五年的小建呀!”
           有一天,公安單位來報,找到了人,原來是在冷凍廠裡被發現,經過醫生手術,利用五盞熱波燈,放射出穿透性非常強的熱波來,使他身體裏裏外外的溫度同時迅速升高。還有一筒氧氣,用橡皮管通到櫃內,自動體溫記錄器和脈搏記錄器,都有電線接在櫃子裏的張建華的身上。 王大夫準時走進了臨時手術室,背後跟著兩個女護士。當陸工程師介紹了張春華,他笑道:“哈哈, 弟弟倒比哥哥大,真是天下奇聞哩!”

  體溫上升到冰點以上三十度了,張建華仍舊直挺挺地躺著。王大夫命令關上熱波燈,進行人工呼吸。所有的人的視線都集中在脈搏記錄器上,記錄器的筆尖畫出一條水準的直線,筆尖微微動了一下,這是生命的信號,張建華的胸口自然地一起一伏,像沉睡一樣,發出輕微的鼻息。
  “張同志,你哥哥醒過來了!”陳科長喊。
  張建華真的醒了,看見周圍許多陌生人,害怕得叫起來:“爸爸,快來呀!”
  張春華撲上去,含滿了淚水,像抱小弟弟一樣,抱起了哥哥。這位哥哥卻還死勁地推開他的弟弟。他喊:“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這十五年,對張建華來說,完全是一片空白。他還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還缺乏理解自己這段經歷的必要的知識。 

黃海按,同樣是冷凍人多年後甦醒的故事,我在1969年寫的《來自一九七○年的人》,講的是死者甦醒後,看到兒子的媽和兒子,兩人的年紀都比自己還大很多,讓自己震驚不已,當年兩岸互不交流,我用了同樣的點子,寫出不同的故事。

        ------------------------------------------------------------- -----------------------------------------------------------------

關於 《美洲來的哥倫布》

是一篇硬科幻的典範,雖然其中並沒有新奇的技術幻想或是古怪的外星生命,看起來似乎是一篇單純的冒險小說。事實上,小說包含了嚴肅的科學方法論問題——“判決性實驗”的問題。歷史上關於這樣古航線的推測有許多,但是大多都只是停留於傳說當中,沒有得到求證。在本文中,作者以非常嚴謹的態度和翔實科學的依據對印第安人航行到歐洲的可能性進行了大膽的想像,並且安排了一場驚濤駭浪的實驗以驗證,的確體現了一種學者的專業態度。

  另一方面,本文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思考也相當深入。美洲印第安人的遠古航行,本來是科學界的偉大發現,但是白人至上的極端種族主義者卻不願意承認這一成就,甚至想方設法進行阻撓和破壞,不惜採取流血手段。這是對種族主義分子的深刻批判與揭露。從這一點來說,《美洲來的哥倫布》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濃重的現實意義。  

  故事發生在英格蘭北部的苔絲蒙娜湖畔,一名年輕的白人小孩威利在挖掘泥炭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隻形狀古怪的獨木舟,可惜被其父母付之一炬。威利長大之後,仍然牢牢地記得這只古怪的小舟,後來有學者根據他畫出的圖樣,辨認出這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獨木舟,並武斷的認為威利是在騙人,因為印第安人的古船絕對沒有可能出現在英國。 

  此後威利成為了一名水手,在一次前往美洲墨西哥的航行中,看到了一模一樣的模型。當地一位科學家聽了他的敍述,做出了大膽的推測:美洲印第安人曾經先于哥倫布發現美洲而到達歐洲,到達英格蘭。 

  消息傳出後,正直的科學家們決心展開研究,並且在苔絲蒙娜湖底發現了古印第安人的燧石戰斧。最後終於又發現了7只獨木舟,根據碳十四測定確定為五千多年前,冰河時代結束以來的最溫暖潮濕的階段的產物,古印第安人很有可能就是在那時來到歐洲的。這無疑是考古界震撼人心的大發現。與此同時,信奉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者們無法接受印第安人“超越”哥倫布的事實,開始了百般恐嚇阻撓,甚至殺死了威利的好友、發現石斧的他的姐夫。威利在悲憤之餘,決心親身駕駛獨木舟橫渡大西洋,證明這一發現的實際可行性。

  威利乘坐完全按照古獨木舟樣式仿製的小舟,攜帶少量食品和一柄漁叉,從墨西哥出發,開始了海上漂流。期間經過了諸多磨難,諸如糧食耗盡,漁叉丟失,狂風巨浪,虎鯊襲擊等等,仍然憑藉著勇氣、信念與智慧克服了重重難關,最終抵達了蘇格蘭海岸,證實了獨木舟確實可以橫渡大西洋,完美的證明了“美洲哥倫布”的發現。(來源:中國科普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