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因為推介華語星雲獎的關係, 深入閱讀大陸科幻奇幻資訊,「幻想新刊」電子報]出到第八期了,越來越精采,對於想瞭解大陸科幻動態的讀者,是很好的入門讀物,我不禁搜尋流覽前面的刊物,發現第一期的一篇「臺灣科幻生態八卦」, 作者Sansanfeng(是「三三丰」先生吧) , 說法未必真切。我特別表達一些看法說明解釋, 有的只能算是補充,不算辯駁,以供大陸人士或臺灣同好瞭解,對臺灣的科幻生態,我的說明儘量持平中立, 臺灣科幻需要大視野啊。

黃海

以下是〈臺灣科幻生態八卦〉一文,和我的「夾註說明」:
-----------------------------------
台灣科幻生態八卦
Sansanfeng

台灣的科幻生態是個怎樣的情形呢? 鄭運鴻有個很有意思的判斷:

臺灣根本沒有SF土壤:沒有作品,卻存在小眾讀者(學術圈/准學術圈);沒有產業,卻有大眾消費(好萊塢產品/日式ACG市場);沒有文化,卻有一堆相輕的文人!
從92年《幻象》停刊以後,臺灣就沒有了專業的科幻雜誌, 而且多年來原創科幻長篇作品也乏,所;以造成了兩種情況:
──
黃海補充:

臺灣的出版業一般掌握在不熟悉科幻的人手裏,只要可以暢銷、長銷的書,出版社就會出,不管科幻不科幻。
2003年也曾有紅狐出版社要大量出版科幻, 試過幾冊之後,(劉慈欣和我的書)不見好而收攤。科幻如不賣錢,科幻寫作必受阻,我有10幾本中長篇在報刊雜誌發表了,不能出版。年紀大了,懶散了,我也不好意思再去求人出版,害人賠錢。

若有人誤會以為我只寫少兒科幻,是因為少兒科幻比容易發表、出版、得獎,年年有些版稅當零用錢。我也寫成人科幻,也寫一般傳統文學。
而且,不止是長篇科幻,就連一般文學作品,也沒地方刊登,有不少短篇文學作品是從長篇的一章摘出發表參獎的。我的中長篇科幻,2000年以後也是打散後,分處發表的。

另外,有出版科幻書的出版社已經發現,科幻二字打在封面會造成反效果,我的論文〈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提到美國James Gunn也在他的《科幻之路》也提起了美國同樣的情況。


、短篇科幻無處可發(只有投給倪匡獎),本土作者無法從短篇鍛煉出來;

、讀者一上手就是長篇,而且是國外的長篇,如果能堅持看下來,那基本上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能發幾句言,進入“准學術圈”了。你比如光臺灣科幻的總結性論著就至少兩本了—————《臺灣科幻文學薪火錄》、《臺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每年的論文也不少,更不用說常常發言的了。
──
黃海:拙作此書無意對臺灣科幻總結,只是回憶錄,觀察錄,心得錄,而且多半是數十年來的文集整編,書名才叫「薪火錄」而不是「概論」,不是很專業論述啊( 內中很很多缺陷是難免的,有機會再版時再改進,之前有人還寫了「科幻文學概論」;另外,臺灣的科幻土壤,最好別提科幻兩字,我發了10篇科幻極短篇給中國時報浮世繪版,起先刊登很起勁,後來他們每年刊一篇,刊了四年未刊完;我打算效法馬克吐溫,寫出大長篇,等死後才出版。

不像在大陸,有相當一批讀者只看《科幻世界》正刊,那樣也就不會多說話了,因為怕露怯啊。

這也就是鄭運鴻所說的“沒有作品,卻存在小眾讀者(學術圈
/准學術圈)”。沒有產業,卻有大眾消費。這一點倒是和大陸類似, 好萊塢科幻電影, 日本科幻ACG在中國也是很流行。不過中國的科幻小說產業畢竟比台灣還是好點, 人口基數大嘛。臺灣出一本科幻能賣上
3千本已經是牛了,在大陸才是個最低標準。
──
黃海:說的是啊,臺灣何其小? 就在2004我寫過一個政治科幻長篇〈永康街共和國〉政治科幻,講的是臺灣就是一個「臺灣市」,當時臺灣陳水匾兩顆子彈還未發生,描繪有點相似。也寫到毛澤東、陳水匾被複製了,如果大陸能出,也許可以轟動,突破禁忌,無奈大陸讀物不能碰政治;臺灣的出版社老闆說,此書如果在台被禁,會暢銷得一塌糊塗,可惜沒被禁。)


第三點就是文人相輕了。因為只要看科幻的人都有比較強的自我觀點, 而且願意發言,這樣一來聲音難免就雜亂,就容易戰起來了。臺灣科幻大致可以分為兩派:
學院派,以葉李華為首;以及在野派,以貓昌為代表。
──
黃海: 文人相輕? 我未感受到,也許我的年紀差人大把的關係,看到的都是文人相重吧! 如果有相輕,只是少見的個案吧! 臺灣沒多少科幻文人,之前讀到一位評論家談到臺灣科幻界從未見到有爭執的情況,很奇怪的現象。老實說, 後來我發現如果以網路的言論來說, 是有看到煙,沒看到火。

葉李華是留學美國的物理博士,97年回台做科幻事業,得到一干大佬(倪匡、張系國等)的支持, 他和他的團隊做了不少事:開辦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組織研討會和講座、恢復主辦倪匡獎、翻譯出版一批科幻經典(阿西莫夫為主)、開辦華語世界第一個本科科幻通識
課程……他被戲稱為臺灣科幻的“總舵主”。他的團隊也多以學校的學者和專業作家為主, 比如作家蘇逸平和被稱為副總舵主的鄭運鴻。
──
黃海:總舵主,最早應該是我的一篇正式的學術論文提出的稱呼吧,並沒有「戲稱」之意味啊,也許後來的引述者的文字,變成不同的調調,臺灣的幻想文學界如此之小,應多包容啊
黃海:臺灣沒有科幻奇幻專業作家吧? 大陸年收入百萬元人民幣至少有一批人,但都是奇幻作家,科幻作家都非專業,我多年前就主張臺灣作家要向台商一樣往大陸發展,臺灣的市場養不活職業作家,甚至兼業作家。

九把刀可以說(部分) 是科幻奇幻輕文學專業作家,蘇逸平、李伍熏、李知昂短期兼任過專業奇幻科幻作家;(我的名言「作家要有兩條命, 一條命工作, 一條命寫作。」是不錯的啊)。副總舵主,不知是誰稱呼上去的? 印刷文明沒落,電子媒體興起,文學沒落,科幻也跟著沒落,所以我的書也不敢請人出版了。就在博客發了,可惜無名網站被大陸這邊封鎖了。

另一派是以林翰昌(貓昌)為代表的在野派,大多為資深的科幻迷。其實貓昌獲得了利物浦大學的科幻研究碩士學位,本質上算是學院派。不過他回台以後,依然在中學教書,以科幻迷的身份與“學院派”戰得不亦樂乎。
───
黃海:臺灣沒有科幻界,只有科幻星火吧。兩派的分法有問題啊,不知根據什麼? 是指作品性質分類,還是職位觀點? 還是科幻觀點? 如果是作品,這樣分,不像啊,科幻觀點本來也可以求同存異啊,大陸至今不是有人還堅持主張科幻小說應稱為「科學小說」嗎? )

他的博客自稱為“科幻國協毒瘤在台病灶”。誰的毒瘤? 當然是“學院派”的毒瘤啦,呵呵。
──
黃海:很有趣的說法,我本來搞不清為何稱「毒瘤」,我還把「毒瘤」放在我的連網,很多年來一直都是。對於貓昌兄辛苦整理分享科幻資訊,讀者們也是懷著感恩敬佩之心。

說起來,兩派的分歧其實是科幻觀的分歧。“學院派”的科幻觀是比較傳統的觀點。
交大科幻中心主辦的《科幻科學報》電子刊物的口號就是:科學衍生科幻.科幻延伸科學。這個跟國內傳統的科幻科普觀倒是不謀而合(黃海論著裏也有提及)。
───
黃海;作為科幻文學的標竿或經典,科幻的核心作品,有人勤懇的介紹三大家作品,學海浩瀚真要感謝啊,葉李華其他翻譯的科普科幻作品,諸如霍金的《胡桃裏的宇宙》、宇宙哲理的《喜悅時光》,我輩受益良多。他所未見及的部分,大家也可來補充。我們也要感謝, 葉老師嘔心瀝血整理出倪匡千奇百怪的科幻創意,還有隨後相關《衛斯裏回憶錄》的創作。)

然後,“學院派”挺倪匡(因為總舵主與倪匡關係甚篤),言必稱三大(阿西莫夫、海因萊因、克拉克)。在野派呢,覺得自己讀了更多的當代科幻,形成了更為先進的科幻觀,“學院派”陳舊的科幻觀很看不上, 覺得他們雖身在學院,但不管是教育還是研究都毫無創新。倪匡能叫科幻嗎? 三大也太陳舊了吧? 科普科幻觀更是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
臺灣科幻生態也真是挺有意思的,呵呵。
──
黃海;科普論的科幻文學,是比較狹窄的觀念,一般家長或教育單位的誤解,中國大陸早期就是從科普延伸過來的)不很適用科幻概念的,但對於少兒科幻來說,多少必須要有科普的含量。家長買書給小孩,為了科普的含量,有科普教育或創意的啟發作用。大陸的世界華人「科普」協會之下,不就設立了「科幻」協會? 這回星雲獎,不是很多科普大老來了? (其實科幻、科普、奇幻有時是交融的)。在臺灣,科學(科普),與科幻是涇渭分明的,科學刊物是不登科幻的。

王晉康的科幻觀,說得很實在的,科幻小說的是以科學的含量為其核心,交大科幻中心大約就是秉持類似(硬科幻核心)標舉出來的核心理念,無須驚怪,劉慈欣
(硬科幻的代表)的說法也是重視思想性和藝術性。我提及科普,只是談過去走過的路,如葉永烈的《小靈通遊未來》大陸銷售數百萬冊,是科普,家長是沖著科普買書的,(如今觀念過時了)一般少兒科幻必須有科普成分。

科幻小說「廣義上」可以概說為{「如果」的藝術},「科學」簡約為邏輯概念或理則認知。

臺灣科幻元年張系國、張曉風的科幻,1968年出現時,一開始就不是科普。思想性和藝術性,才是科幻的真髓。

科普,並不是我的科幻觀,怎會被誤會的啊! (但是作為科幻教學,卻必須談尖端科學、假設的科學,發展中的科學,想像的科學,偽科學,是不可避免的)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