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註:科幻元素是科幻小說、電影、動漫畫一定會具備的。它是支科幻作品的骨架。

           科幻元素是作品舖陳,發展情節故事的關鍵所在,可以用一個重要的元素貫穿全作品,內中又包含了其他次要元素。

         也可以結合兩種元素運作為一個元素,如海萊恩結合了時光旅行和人體冷凍兩種元素,成為有名的「夏日之門」。以至主角兩度時光旅行,兩度冷凍睡眠,在時間中來來回回。黃海1976的《銀河迷航記》就是結合複製人與靈魂傳輸術,正好《阿凡達》在30幾年後也用上了。

            寫作科幻小說一定要用到的元素。

             也有不寫科幻小說也摻雜用了。這些元素僅供參考,以激發想像而已,希望創作者從這表格裡自行增加擴充。

            表格刊登在《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 197頁、27頁、216頁

                    
-----------------------------------------------------------------------------------------------------------------------------------------------------

本次課程,講的是科幻元素表,在我的《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197-198頁中刊載,原是根據香港的李逆熵(李偉才)博士曾經發布的「科幻意念表」,加以擴充,各位朋友也可以再加擴充。 

克拉克1980年提出的未來科學實現年表,在216-217頁。
日本人根據克拉克的年表,加上日本人的想法做成繪圖漫畫式的未來年表,在本書27頁,很有趣的,這是我早年在少年兒童雜誌工作時,所拿到的。

科幻元素是作品舖陳,發展情節故事的關鍵所在,可以用一個重要的元素貫穿全作品,內中又包含了其他次要元素。

也可以結合兩種元素合成為一個元素,如海萊恩結合了時光旅行和人體冷凍兩種元素,成為有名的「夏日之門」。以至主角兩度時光旅行,兩度冷凍睡眠,在時間中來來回回。黃海1976的《銀河迷航記》就是結合複製人與靈魂傳輸術,正好《阿凡達》在30幾年後也用上了,它講的是「化身」。

奈米科技的發展,未來甚至可以在原子層級內運作,達成即時的複製,也可以有許多其他的用途,把鉛變成黃金。 

寫作科幻小說一定要用到的元素,任可一篇科幻小說或科幻電影,都至少有一個科幻元素(或稱奇幻元素也行)。

也有不寫科幻小說也摻雜用了。這些元素僅供參考,以激發想像而已,希望創作者從這表格裡自行增加擴充。 

維基百科的「科幻小說」條目 ,在它的「科幻文藝」項目下,有一段很重要:

「科幻小說創立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學類別,近百年的發展史,科幻已經成了一種「風格」,一種「元素」,可以被其它各種文藝、娛樂形式借鑒表現。」

另外,在「科幻電影」項下的最後一句,也非當重要:
「許多科幻元素往往化身為主人公使用的高科技裝備,在現代電影中可謂無處不在。」

像電影 《蜘蛛人》裡面的怪博土,背脊後長了幾條鱆魚似的機械爪、《火狐狸》中克林伊斯威特駕駛的念力控制的米格噴射戰鬥機,都只是故事的點綴而已,其他不勝枚舉。科幻故事,本來應該發生在未來、或遙遠過去(超現實的),當它發生在現代,科幻變成了一種道具而已,科幻的意義已被稀釋充淡。

恐龍人,假如6500萬年前沒有一顆流星撞上地球,如今統治地球的生物,將是恐龍人,它的樣子經由科學家推測之後,藝術家將它描繪出來,這也是一種科幻元素,結合災變與遺傳變異的元素。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麼擁有相對大容量大腦、擁有長爪和大眼睛的傷齒龍,是否能夠在數千萬年時間中進化得更聰明?進化古生物學家莫裏斯博士相信,傷齒龍很可能會沿著靈長類或人類的發展方向進化。莫裏斯博士說:“人類是天造地設之物,是按照生命的一個特殊完美模式進化的,如果地球上能夠演化出人類,為什麼恐龍就不能按照同樣的良好方法進化,最後進化出智慧的恐龍人?”

  不過,大多數古生物學家都認為,“恐龍人”的說法是對恐龍的侮辱,柯里·羅傑斯博士說:“我認為恐龍將會繼續沿著它們自己的恐龍軌線進化,獲得更大的大腦和更大的眼睛。但我強烈懷疑會有恐龍最後長得跟人類一樣,這僅僅是人類的自大狂想法,人類認為所有進化軌線的終點,都應該形成和人類相似的動物。


美國的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報導,科學界估計到2021年,將會發明一種全面記憶的視聽系統,一個是眼睛的晶片,一個是塞入身朵的收聽記錄器,到時就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我們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到時也可由電腦和機器人取代,但科幻小說中經常描寫一個社區、專體由電腦控制,最後人類把電腦搗毀。
  
 科幻中常見的三種人:外星人、複製人(或生化電子人)、機器人。但是這三種人在現實中已經呼之欲出,科幻的領域不斷的退卻,比如從前手機是法國政府因為幽浮出現頻繁,不勝其煩,早已承認有幽浮存在,最令人注意的美國政府,不知有什麼祕密保守著,還是未承認。

複製人,義大利的幽浮教派2002年宣稱早已複製成功,但一直拿不出證據,實際上,美國雖然嚴厲禁止複製人,但是根據DISCOVERY的報導,遲早有一天會實現複製人,複製人不過是自己的雙胞胎罷了,如果複製出一個自己,那麼複製人的年齡比自己要差很多歲,如果有一天奈米科技成熟時,有可能達成有如《丈夫一籮框》的情景,如果複製幾個一模一樣的丈夫,就可以讓他們分工合作。 

回過頭來說明科幻的要義 :

科幻是一種「如果」(假設)的藝術,可以用一個公式來代替「如果」…「會怎樣」
在科幻小說中的假設,是重要的支柱: 

一種傾向科學的假設-----《魔鬼複製人》有「合理化」的過程 

另種是非科學的假設──《丈夫一籮框》複製人是即時拷貝,不講過程,可以視為奇幻小說,封面但如果奈米科技的發展成熟,有一天或許我們可以像《丈夫一籮框》的情形一樣,一對一複製人,是從原子的層級複製,而非一般的生物學的複製。 曾志朗在《科學人》寫了一篇文章說,去看這部電影,看到一半就生氣的跑出電影院,他認為複製人的程序不是這樣的,必須由胚胎開始,而不是複製之後馬上成了一模一樣的人。

電影《納粹大謀殺》(小說《巴西來的小孩》),假設科學家可以複製希特勒,於是在巴四複製了九十四希特勒基因小孩,把九十四個小孩送到全世界各地供人領養,要製造希特勒的童年遭遇,死掉了父親,派人去謀殺小孩(希特勒)的父親,每個希特勒的家也都養一條獵犬,最後殺手被小孩放出獵犬咬死了… 

關於元素表中的永生不死,冷凍屍體等待復活,必須要在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 度的超低溫,(華氏零下320度)做屍體冷凍,由於冷凍中心曾遭遇停電,以致屍體受損,之後,改為只冷凍頭部。 

著名的物理學家戴森(Freemen J. Dyson)構想戴森球──打碎木星,包圍整個太陽,讓人類更多居住空間 

戴森樹──在慧星植樹,綠化銀河系 

蒂普勒(Frank Tiper)── 「不死的物理學」,希望未來奈米科技成熟之後,散播奈米機器人到外太空,充塞整個宇宙,讓宇宙變成大電腦,將來有一天我們死後,就活在電腦裡,這與基督教的說的,人會死後復活的說法是一致的。 

2004倪匡科幻獎首獎作品──王經意〈百年一瞬〉分析, 科幻元素之外的人文省思,這篇小說讓人想起物理學家蒂普勒(Frank Tiper)的「不朽的物理學」,反正科幻小說中只要給出一個合理化的想法,不管合乎科學與否,就可以運作「如果的藝術」,就是「 假如…怎樣怎樣」,假如人死後可以活在電腦裡,到時可以看到陽間的事物,有時一百年有如一瞬間啊,充滿人文省思的科幻小說才值得回味。 

二十一世紀的三大主流科技:資訊科技、生物科技、奈米科技,有一天這三種或兩種科技也會合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