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東吳大學「科幻與現代文明」2009.10.5的講座,〈科幻寫作:「如果」的藝術〉,黃海除了講述重要科幻概念、寫作心得之外,也將簡略介紹有關以台灣現狀為背景的科幻小說。

張系國1980年代就一再呼籲科幻作者創作出具有本土風味的作品,對科幻作者而是個重大挑戰,科幻事物無國界,故事經常發生在遙遠未來,如何讓科幻小說具有本土風味呢? 


有關以台灣現實處境為背景寫作的重要的科幻小說,大綱整理如下:
(詳細內容,請點閱連結)
(如有同好發現相關作品,敬請賜教。)

1.宋澤萊《廢墟台灣》,前衛,1985年出版
2.葉言都〈我愛溫諾娜〉,收入《海天龍戰》,貓頭鷹,2006 
 
                              圖:被尊為台灣科幻教父的張系國,目前較少寫作科幻作品。↓

3.平路〈驚夢曲〉,收入《七十四年科幻小說選》、《玉米田之死》
4.黃海《千年烽火奇幻遊》國語日報,2004
5.黃海《秦始皇號到台灣神祕事件》,天衛,1994
6.黃海《永康街共和國》,國語日報社,2004
7.韓松〈台灣漂移〉
大陸作品,請點閱本版另一檔文章。
8.張系國〈歸〉,收入《星雲組曲》洪範書店,1981。首篇〈歸〉,講的是中華聯邦合作,進行海底採礦。                         
9.張系國《夜曲》中的六篇小說,充滿了中國風味,但與台灣處境無關。

        東吳大學2009.10.5的課程,「科幻寫作:如果的藝術」,黃海除了講述重要科幻概念之外,也將簡略介紹有關以台灣現狀處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這是張系國1980年代就一再呼籲科幻作者創作出具有本土風味的小說,科幻事物無國界,如何在科幻作品中調上本土色彩,這在當時對科幻作者而是個重大挑戰。

   張系國自己在他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星雲組曲》第一篇〈歸〉大膽寫出了中華聯邦合作海底採礦,裡面的鍾雨農教授、臺致平教授,暗指「中台合作」。

   在蔣經國1988年開放探親之前的戒嚴時期,張系國的文章發表在一九八0年代初,挑戰了台灣當局的禁忌,他是海外學人,享受更多的發言權,即便如此,也只能以鍾教授、臺教授等稱呼作隐喻。難怪葉言都寫的〈我愛溫諾娜〉得到1985年中國時報科幻獎作品,得把地名隱去,另創一個相似於台灣的國家,改稱隔著一條永豐海峽的另一敵對國家為加西亞共和國,本國則虛擬為二萬平方多公里、人口不到五百萬的「布龍國」,小說中的科幻設計,正是把「破風計畫」的理論倒過來應用在「培養颱風」上,以對抗敵國的「萬船齊發」的侵襲,有力影射(反映)了當時台灣人民的恐懼,當年大陸窮得太厲害了,台灣有識者莫不擔心中共以這樣的方式「解放」台灣。事隔三十年,形勢全盤反轉,台灣的商機卻要靠大陸了。

  宋澤萊1985寫出了《廢墟台灣》(參閱陳建忠碩士論文第四章)。龍應台直言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科幻小說在當時模仿西方作品味道甚濃,包括一九八一年的聯合報中篇小說獎《零》,《一九八四》的影子更是深濃,平路的〈驚夢曲〉短篇科幻有了重大突破,其後,黃海1994天衛出版《秦始皇到台灣神祕事件》2003年國語日報出版《千年烽火奇幻遊》,《永康街共和國》,應該是規模較大,也較成熟的「台灣味科幻」,《千年烽火》一書,甚至寫到兩岸微妙的關係和921、911事件,《永康街共和國》是反諷式的政治科幻小說, 也許令人噴飯。我自己認為是重大突破。如果再能找到當前大陸科幻第一人的劉慈欣
〈中國太陽〉,我們便很容易了解,寫作中國化、台灣化的科幻作品的模式,繼起者可為借鑑。

        倪匡科幻獎2004首獎作品,陳巍仁《Ark-T》,更神奇的融合了傳說中的費城實驗,將台灣的「漂流」寫入科幻,只有三千字,同學請連結到交大科幻中心閱讀全文作品,也可會心一 笑。
                                               
海天龍戰



宋澤萊是一位標舉人權信仰的作家,當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在1984年前後成為台灣文化界的矚目議題時,宋澤萊也在1984創作了這本書, 宋澤萊寫成此書未經報刊雜誌發表,直接交由前衛出書,這情形在當時尚為罕見,出版後,1986年4月26日發生轟動世人的車諾比爾核電災變事件,以其規模和造成的傷害來說,是地球上曾經發生的最大慘劇。 《廢墟台灣》隨即成為畅銷書。台灣旅美詩人、核能工程博士非馬就說:「像宋澤萊的《廢墟台灣》是相當成功的政治小說,因為他把現實和藝術結合在一起,他所使用的材料,以我學科學來看,他所有推理都相當有根據。所以我覺得,要寫政治小說,就要寫他那樣的政治小說。」.

評論家龍應台直言《廢墟台灣》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

科幻小說在當時還在起步階段,不得不從模仿西方作品下手,實為不得不然,包括一九八一年聯合報中篇小說獎--黃凡的《零》,張系國在評審會議中指出甚多《一九八四》雷同之處,包括主角名字溫士頓、祕密文件改變主角的想法,老教授與《華氏四五一度》的老教授非常相似。
                                          
    → 圖:2003年起任職香港光華新聞中心的路平(筆名平路),是主流文學的健將,才女,傳聞已辭職,恢復純作家的身份。
                                玉米田之死
對於科幻小說的中國化或台灣化來說,1985年,平路的〈驚夢曲〉短篇科幻也有了重大突破,故事描述遭遇恐怖分子劫機與飛機同墜入密西根河底的其中一具髑髏,科學家將擷取其記憶重新植入一具新的軀體,這個原是台灣來的旅客,回到台灣,台灣已經和迪斯耐樂園簽約,整個台灣島變成一座超級大樂園,全球票選第三的度假勝地,所有的農作物只是點綴性的標本而己,再也沒有故鄉的味道。〈驚夢曲〉收入知識系統《七十四年科幻小說選》,2003年印刻《玉米田之死》一書。

中國時報文學獎科幻小說獎,一直是科幻文學愛好者注目的焦點,這是張系國藉著在當時台灣兩大百萬份報紙的響力所促成,他認一九八五年十月,葉言都〈我愛溫諾娜〉和駱伯迪〈文明毀滅計畫〉兩人同獲獎,葉言都一直是非常沈穩的寫出了氣象戰,影射大陸萬船齊發攻台的可能,構思規模宏大,氣魄雄渾,〈我愛溫諾娜〉收入知識系統《海天龍戰》一書。1985的科幻小說首獎,另一篇〈文明毀滅計畫〉,駱伯迪寫出黃帝大戰蚩尤的奇想故事,黃帝原來是科學家,在他戰勝蚩尤後,改變人類基因,把人類的壽命由三百歲減少到七十歲,減低大腦功能,不使人類太快毀滅自己。 

《秦始皇到台灣神祕事件》、《千年烽火》、《永康街共和國》,請在本版點閱全文。

以下,摘錄黃海《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1956-2005》(五南出版)的介紹文字: 
-----------------------------------------------------------------------------------------

宋澤萊《廢墟台灣》科幻體長篇寓言小說
──前衛出版杜,1985年 
                      (有興趣同學,可參閱陳建忠碩士論文.宋澤萊小說研究,第四章
               圖:宋澤萊是我所欽敬的主流文學作家,獲獎也多,他的《廢墟台灣》 不是
      為科幻而寫,而是為了反諷台灣處境而寫。→


內容摘要:公元2015年,外國的政治學家阿爾伯特和旅行的地理學者波爾,乘船來毀滅於2010年的廢墟之島台灣,在西海岸濁水溪登陸,發現眼前所見到處「斷垣頹壁,草深三丈」,他們找到倖存的李氏一家人,接著又在仰藥自殺的青年李信夫桌上,發現了他在2010年2月到11月間的日記,李信夫原是攝影家兼記者,小說以李信夫的回憶為主體,分為三部:
第一部:李信夫從小生長的台灣島,是由「超越自由黨」執政,這時空氣中的浮塵越來越濃厚,視野逐漸模糊,呼吸乾淨的空氣成了問題,1992年以後許多地方被宣佈為廢墟村,1993年島內性泛濫嚴重,性成了唯一的娛樂,人們也用性來發洩野蠻的男權主義,黨更利用性來麻痺自由思考,控制人民的思想,1995年之後肺病蔓延,有錢人紛紛遷居郊外,在山坡邊居住,到了市區必須戴口罩。 

第二部:台灣島汙染嚴重,到處凝聚了大片塵霧,天空濃煙瀰漫,工業生產和百姓日用的垃圾成堆放在各條大路,河流的水泛起血一樣的顏色,油污包圍海岸,好像塵煙會生出塵煙、垃圾生出垃圾、油污生出油污。2000年一次地震造成核射外洩,使二十萬人喪生,台灣「急速朝廢墟的世界奔馳而去」。李信夫參加愛人小惠祖父的喪禮,卻發現喪禮的氣氛跟從前的悲傷肅穆不一樣,2001年,一個由「前數個政權解散再改組合并所成」的「超越自由黨」取得了政權,台灣施行恐怖統治,僅管「超越自由黨」每天都「捉人、烤打、恐嚇、審訊、槍斃」,人民早已對政治高壓下的生活麻木,對「超越自由黨」宰制下不同於「古典社會」的「新社會」,心滿意足。黨在喜喪規則上增加了「遵循最大歡樂」的規則力不歡樂的要歡樂,歡樂的要更歡樂。因為核電廠幅射外洩事件,知識份子開會討論不斷抨擊表達不滿,一群黑幫佔據了圓環,黨方面只有採取武力鎮壓,並且加強「電視教育」,以便進行洗腦。
第三部:黨請來了視覺專家馬赫伯,透過電視灌輸到人民的潛意識中,比如今天的電視播出《墜樓》,第二天就有很多人跟著跳樓,電視前一晚播出什麼悲劇,第二天就會跟著出現什麼。李信夫逐漸發現了黨的祕密,他不斷的提醒小惠要小心電視教育的危險,但小惠卻在小秋節之後發生意外。 

黃海評述:從今天的視野回顧,本書明顯的一如黃凡的中篇小說《零》,含有《一九八四》的諸多影子,如黨的控制,利用媒體作為催眠人民的工具;這是一部典型的社會科學幻想小說,所不同的是,作者選擇科幻的形式,批判現實台灣。1980年代,接近1984年前後,台灣文化界對歐維爾的作品興起一陣熱烈的回顧反思熱潮,本書明顯的是繼承歐維爾的「反烏托邦」傳統,以「政治性」的「公害小說」表達了對台灣未來的憂慮。龍應台在《當代》月刊第一期評論《廢墟台灣》時,就曾直接將之稱為「台灣的一九八四」,並認為某些模倣痕跡確是顯著,譬如「電視之成為思想控制的工具,思想警察的恐怖統治,以及一對男女失敗的掙扎與反抗。」 

→  圖:喬治歐威爾以肺結核病去世於1949年。就在《1984》完成後的翌年,小說《1984》即是「1948」的顛倒。他一定沒想到, 一九八O年代前後,他的小說影響了台灣的文化思潮。


閱讀研究更多的科幻小說,使我更加了解,科幻點子常常不知不覺之間「所見略同」,讀本文讓我想到自己在《新世紀之旅》一書中的故事,有使用電波催眠思想的情節,但更早以前的1939年中國的顧均正〈和平的夢〉講的是同樣的概念,這是兩岸交流之後的1980年代末,我才從文獻中查到的,1940年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寫的是美國人受了催眠電波的影響,把敵國──極東國當作是友好之國,造成美國社會大亂,主角駕駛飛機前往,找到美國田納西州發射電波的祕密電台,消滅敵人,再以無線電廣播喚醒美國人,繼續與極東國血戰到底。 





葉言都:〈我愛溫諾娜〉 (收入《海天龍戰》貓頭鷹出版)
                                                                                                                           
氣象戰的主題,小說以「侵襲前…」多少天多少小時為小標題,形成一股戲劇的張力。本國的面積三萬平方公里多一 海天龍戰 點,人口不五百萬,與加西亞國家隔著一條平均寬一百五十公里的永豐海峽,小船十個小時可以橫渡。本國的氣象人員正在擔心如果加西亞為了轉移不滿的情況而冒險,把所有找到的大小船都徵集起來,再把窮人送上船,告訴他們對岸的鄰國那可恨的有錢人吃好的,穿好的,什麼都有,但就是不肯援助他們,死活都不管,然後萬船齊發,滿載加西亞的饑民同時向我們這邊開來,問題就嚴重了。 

小說的這一情況假設,跟台灣現實的可能危機非常接近,加西亞這個名字,又曾經是1950年代的菲律賓總統,那時菲律賓與我國還有邦交,讓人引起現實聯想,小說中引證蒙古遠征日本,是被兩個颱風吹垮的,諾曼地登陸,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天氣,不知要拖多久,為氣象戰留下伏筆,先決條件是知道加西亞動手的日期,想辦法改變永豐海峽的天氣,讓老天給他們迎頭痛擊,一個颱風的能量,就相當於幾百顆原子彈的威力,最後以勝利收場。
     
 

陳 巍 仁 〈Ark-T〉
 
方舟T號,這篇作品是這次參賽作品中,非常特出的一篇,主題意識扣緊時代脈動,反映(影射)T島(台灣)當前情勢,它的表達方式非常有創意,不落俗套,它沒有從現實面直接切入,說台灣情勢怎樣怎樣,住在台灣的人怎樣怎樣,或是故事主角參與台灣在做什麼實驗。作者改以旁觀者的角度書寫台灣的處境,這樣一個角度的運用,技巧是高超的,值得學習的究典範。 

作為故事主線推動情節發展的「科幻元素」是1943年神祕的「費城實驗」Philadelphia Experiment,這是很多有具有科幻基礎概念的人都知道的事,作者借用未經證實的科學實驗傳說,假想台灣經由類似的費城實驗,移動台灣的地理位置,到非洲東岸,讓非洲東岸在地圖上平白多了一隻蕃薯,然後又因為時空震盪,飄到到大西洋巴哈馬群島北方,之後是太平洋的一個蕞爾小國歡迎T島去做鄰居,最後又回到原位了,原來是內部發生動亂,被各國的艦隊團團圍住,以婆娑之洋,美麗之島點出題旨,劃下詠嘆句點。 

圖檔說中以代號:A國C國J國T島表述,可以讓讀者對號入座,又覺得有其必要,行文幽默,輕快活潑,富於想像力的構設,與情節搭配完美,結尾令人低迴。如果要說缺點,便是太過於「時事化」了,但這也是它的優點所在。寫出具有本士風味的科幻小說,一直是我們多年來的期待和夢想,何其難也。 

這篇小說,也讓我讓我想起一九八六年冬,張系國回台籌辦「幻象」雜誌時的一次聚會,系國兄希望同好提供雜誌內容的點子,「科幻幫」就在元穠茶館商談。我在會中談到一個「驚人」話題:這個時候一本書可以寫,包管暢銷轟動,但要很快的動筆寫作,出版發行,那就是,假設台灣與大陸突然因為大地震與大陸沿海連接起來,會有怎樣突兀的情況?當時我方還沒有開放探親,與大陸的通信或是接觸來往,台灣社會上還很神祕,只能偷偷的做,卻不能說,這樣的一個突破禁忌講出真話的題材,必然有它的震撼性。 

張系國突發奇想引伸說,也可以假設,台灣忽然漂到菲律賓、日本或美國的各種情況。但這個茶壺裡的「構思」畢竟沒有實現成為小說,因為相隔不久,政府就開放大陸探親了,兩岸之間的來往再也沒有什麼神祕可言。 

後來在有一年的大選前,我曾把這個點子寫了一篇小文章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用的是另一個有關台灣處境的題目。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受到本文的影響,或者只是巧合的「所見略同」的構想。就算來自我的點子,作品能這樣的表述也是非常值得稱許的,我想都沒想到。 

 ( 黃海註:費城實驗,是很有名的傳說,可參閱維基百科的「費城實驗」條文解釋,有科學家認為是騙局鬧劇,參閱方舟子〈消失不了的費城實驗〉

*順便推介《奇幻小說迷閱讀行為研究》陳宜琦,台灣大學碩士論文,了解科幻之外的奇幻小說。讀者可閱讀下載全文。本部落格已列入可供連結之專論之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