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問題變成新的機會。」
──張若玫(遠創科技/Vitria Technology總裁)

「現今,這個網路打亂一切的時代,世界失去秩序,卻有人
看見機會,讓事物組織起來。」
註1
──傑夫.賈維斯(Jeff Jaevis)

親愛的朋友:

為方便閱讀,將信裁剪三塊。
之一:

<以Google為師!>寄出不久,有幾位編輯朋友和我交換看法,他們站在Google時代的基礎上,探討了編輯角色如何存續的問題。我覺得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前瞻式思維所觸及的一些想法,似應讓更多人一起來關注,並以此做為階梯,繼續往深層挖掘。

我把幾位的意見,整理於此:

存續的第一形式:編輯應該繼續做編輯的事。

上海「交大出版社」的葉琳認為,活在Google時代雖有壓力,但沒有悲觀的權利。
她在e-mail上寫道:「互聯網給傳統出版帶來很大衝擊,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沒有編輯的互聯網,資訊品質層次不齊,資訊真實性、編排合理性、歸類便捷性等等,都有改進的空間。出版行業之樹仍會常青,但是形式和管道需要我們重新探索。未來的讀者將選擇新的介質,未來的編輯也要適應在新介質上開發、篩選、整理、傳播知識產品。」

我們從她的描述中,讀出根本:編輯的專業與不可替代性,編輯人切勿妄自菲薄。

存續的第二形式:編輯可以朝向「作家經紀人」轉型。

其中,北京「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周志剛的觀點,頗具代表性,他說:「讀了您最近的幾封信,感觸頗多。這段日子,臺灣的硬體廠商準備推出新型電子書,大陸這邊也有好幾家推出了新款設備。方正集團甚至還弄了款山寨kindle。一時間搞得我覺得,明天醒來就會人手一機。但電子書註定是個曇花一現的產品嗎?數位出版時代,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吧!──設備什麼的,反而不是重心。在這樣的情狀下,編輯的角色會更複雜,對大眾市場來說,編輯可能更像是作家的經紀人。」

周志剛說得有理。假使你讀過《Google會怎麼做?》,鮮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當作者傑夫.賈維斯(Jeff Jaevis)在他自己blog上發表研究Google的系列文章時,凱特.李(Kate Lee)盯上了他,爭取到他的授權,經紀這本還沒完成的著作。賈維斯在書末<致謝>中,這樣形容她:「她是出版業裡第一位得從blog中找尋人才和想法的經紀人,她總是很有耐心的容忍我千奇百怪的想法,她不斷鞭策我,直到我們一起達成這本書的共識。」

她將他的寫作計劃送到三家重要出版社,讓它們互相競價,最後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脫穎而出,以高價並預付版稅方式取得出版權。賈維斯說:「她讓出版社更有效率,幫出版社在多如牛毛的書籍企劃和作家中,選出好東西。」*註2

有些敏銳的出版社也察覺到變化一波接著一波襲來,而開始未雨綢繆地展開策略佈局。我在「湛廬文化出版公司」官方網站(
http://www.cheersbooks.com)看到經營項目中出現了「出版經紀人業務」,開宗明義寫著:

術業有專攻。作家的工作是寫作,出版社和編輯的工作是把好的書
稿製作成精美耐讀的好書。出版經紀人的工作就是替作家找到合適的出
版社,順利成功地出版作家們的傾力之作;幫助出版社和編輯發現有出
版價值的書稿,把璞玉交給合適的編輯和出版社。」

一方面,湛廬文化告訴作家「在選擇自己的傾力之作最終『花落誰家』時,應該做怎樣的準備」?一方面,讓作家明白「出版經紀人可以為作家做什麼」?湛廬文化架起一座橋,希望能够接引到令人驚羨的作家與作品(詳盡的說明,請自行上網查閱:http://www.cheersbooks.com/htm.php?nowmenuid=63

由此看來,「經紀人」這個身分,似是頗多編輯共同認知的、下一個轉向職場的重要里程碑。未來編輯及出版社的競爭力,或繫於「經紀能力」的良窳──如何代理到好作家和好作品──人脈、通路、市場趨向、內容篩選、行銷……等,仍是鑄成編輯力的根本。

然而,成為「作家的經紀人」,真就解決了編輯的出路問題?

答案好像不怎麼肯定。看!賈維斯不就斬釘截鐵說,中間人沒落!註3因為編輯的功能,將一一被網路取代。那麽,我們果真會陷入《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預言的命運:淘汰?

存續的第三形式:編輯成為製作人、各種資源的組織者(整合者)。

台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主編巫維珍小姐,在給我的mail上,除了認為「編輯可轉型為作家的經紀人」之外,特別加重語氣,强調在未來內容產業的產業鏈內,編輯不會消失──她非常同意傑夫.賈維斯和大前研一的預見:有一天,編輯將進化成「內容與知識的『組織者』」。

在此,「組織者」究竟何指?誰組織誰?

依大前研一的解釋,「組織者」是「能將各種要素的複雜組合,化為隨著環境而改變的有機體」*註4,這種人的身上,擁有獨特的稟性。
有一則側記,趣味又傳神:

賈維斯和一群媒體高層人士參加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辦的「世界
經濟論壇會議」。

某位媒體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網站年輕的創辦人馬克.蕯克柏(Mark Zuckerberg),希望他傳授成功的秘訣。他問薩克柏:

「我的公司要如何開始經營一個像你們那樣的社群?請告訴我們,該
怎麽做?」

薩克柏冷冷回答一句:
「你做不到。」

賈維斯在描述他目擊的現場時,用了非常酷的、戲劇化的形容﹕
「句號(Period)。無情的逼視。」*註5

在隨後的討論時間,薩克柏坦率表白,這位大亨的問題問錯了:「你根本不可能去開始組一個社群,社群早就存在,做他們想做的事。該問的問題是,如何幫忙社群做得更好。」

他開的處方是﹕簡練的組織elegant organization;關於「簡練的組織」,容後續述)註6,眾人熟知的維基百科(Wikipedia)、Facebook、Twitter……等,都是典範。

國內的「數字出版在線」(
http://www.epuber.com/)是眼前現成的例子,它廣收國內外能蒐集到的數位發展最新情報,免費提供給閱讀及訂閱服務。它為讓關心數位的現况和未來的讀友,有個交流意見的園地,特別設立平台,開闢「在線社區」(http://www.epuber.cn/network.php;可從首頁右上方點入),將散在各地的同好者聚集一堂,自然而然地形成漂亮的組織。
之二:

賈維斯對薩克柏所稱「簡練的組織」,有深切的體會,他視其為「新世代的組織工具」;重點是,沒人能組織社群,是他們在公開的平台上自行組織,易聚也易散,賈維斯將它看成是一種新商業模式。
他解釋「組織者」是「應運而生」。賈維斯說﹕「我聽過最好笑的事,就某些公司自吹自擂,說他們擁有忠實的社群。」他強調「社群不屬於你,社群是他們自己的」,他提醒我們「因為網網相連,……界限逐漸模糊,我們正在重新組織這個社會,這是Google(如Facebook等)正在打造的新世界秩序」。*註7

賈維斯們的剖析,強迫大家以全新的思維思索面對「新世界秩序」。但所指出的「組織」概念,則暗藏玄機,因為在「誰組織誰」的爭辯聲中,預留了寬濶的揮灑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當「組織新的秩序是一種商業模式」這個觀念成為共識,在這前提之下,「誰」組織「誰」──兩個「誰」之間所形成的空域,就成了現階段創意的發靭之地?

也許,我們應該進一步追根究柢的是:
為什麼需要「組織者」?「組織者」的條件以及如何「組織」?

先試尋「為什麼如此迫切需要『組織者』」?

從外在形勢看,奠基於稀少性的經濟模式(許多傳統產業的價值都建立在稀少性上;因為稀有,所以昂貴。)被豐富性經濟模式(網域內,有數不盡的選擇性)取代。傳統意義下的「大眾」被重新定義,個體如春筍般冒出地表,更多的內容(產品)被製造出來,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從中找到好東西──賈維斯認為,這就是「Google思維」的核心意義──在選擇的豐富性上,打造新商業模式。換言之,即在利用Google的功能,創造、利用、管理內容。

誰能充分掌握這個優勢?
當然是懂得如何去「組織」的人。

往人的內在特質看,今天職場上新起的一代,他們的能力與價值觀,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大前研一觀察他們最大的特徵是,只要有一點不順心,就從頭開始的「reset文化」,因為他們「都是在電玩世界長大的,若遊戲進展不如己意,就馬上按下reset鍵,重新開始。他們雖然經常不願或不能忍耐,卻會投注異常的心力在自己喜歡或流行的事物上,即使熬夜工作也不厭煩」。大前因為了解,才懂得引導,他說:「在他們真正成熟之前,應充分滿足其自主性(ownership),在這基礎上予以統合,培養他們的戰力,成為未來的接班梯隊。」*註8
誰能將新起的散漫一代黏合成有戰力的團隊?
當然是「組織者」。

說了半天,什麽樣的人才是大家期待中的「組織者」?

這種人,必須擁有「成事者」的胸襟,「不用親力親為,但要能讓組織成員(任事者)人盡其材、各適其所,再予以統合的能力」註9;這種人,能夠「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向坦途」*註10;這種人,「看見我們未曾看見的世界,做出不一樣的決定。這些決定,在舊產業的舊規則下看來完全沒道理,但舊規則在這些新方法和新思考出現後,巳跡近崩解」*註11;這種人,是閻錫山(民國時期山西省省主席)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能取多數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是最長於做事的人;不矜自己的才能,並會用上多數人的才能,是最善於主事的人」*註12;這種人,大前研一在《再起動》書中,以現代人的觀念名之,統稱:「製作人」。

倘若接受上面的論點,這樣的「組織者」,該如何進行組織?

大前研一提出,以「製作人」的身分做為樞紐,來啓動組織──它,原先是專為中年人(35-50歲)在職場再出發時的身分設計。在我看來,它也適用於面對現實挑戰時,獻給職場工作者的一帖良方。

將「製作人」觀念,移到出版中思考,倒是可指明身處網路時代的編輯一條出路。若是做得好,前途光明在望。

我們不妨先以傳統出版視角,舉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實例。

像王雲五的「萬有文庫」、沈昌文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俞曉群的「新世紀萬有文庫」「書趣文叢」、高信疆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詹宏志的「柏楊版資治通鑑」「大眾心理學叢書」……。這些人做了這件事:找到一個概念。然後,將脗合這個概念的內容組織起來,建立起各自的事功。

從這幾位「製作人」的工作特質進一步深究,無疑的,他們是了不起的「整合者」。這種整合(組織)者的製作能力,呈現於外的必然是一流的企劃高手,套用沈公的話,他們能從所活著的年代裡「了解動向」,以創新的理念,將「內容」簡練地組織起來,在無序中間建立有序,直指沒有競爭的空域,目的在「創建一種影響力」或「搶佔解釋權」──這就是製作人的整合能力在一個企劃案例中的極致表現*註13。「数字出版在線」總策劃之一的屈辰晨,他歸納了所有經驗教訓之後,得到一個總結,曰:

「善整合者,生。」

在他們的年代,我們看到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在時間河流中閃閃發光,領導他們的團隊,邁向巔峰。

即使到了U時代,面對豐富的選擇性時,我們更需要培養這種企劃與整合的製作理念與能力。也許,在網路新世界內,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將有趣、有用及有意義的內容,透過不競爭原理而掌握到的概念,以簡練的組織,策劃出嶄新的組合,賦予新的價值。誠如北京「九州出版社」的李榮,在來信中強調的:「策劃力是編輯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未來網路出版中,我們的價值可能唯有此一點了。因此,近來同事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都在設法提高自己的策劃能力,為迎接出版業的改革做著準備。」

但,以上的思考仍不免侷限於藉文字為主要媒介的內容經營,在網路時代,若將「文化創意產業」如此窄化,那是傳統編輯人自縛手腳。別忘了,文字只是承載「內容」的介質之一,當我們說著「振興文創產業」時,它延伸出去的領域無遠弗屆;當我們高呼未來角色演化的種種可能性,如「組織者」、「整合者」、「企劃者」……時,我們的視野是否應該更加開闊?

試舉發生在芬蘭的例子,表面上跟編輯毫不相干,其實是一種指向性的喻示,我們可走的路遠比知道的多!

之三:

先介紹一個人。
她,在個人的Blog「北歐四季透明筆記」(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註14上,這樣介紹自己:「凃翠珊,筆名北歐四季,留學丹麥,定居芬蘭,喜愛創作多元化內容,實驗網路媒體的可能性。著有《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長期為平面媒體撰寫芬蘭創意、人文、生活。」她的Blog內容豐富,對我而言,為我開了一扇生活的、創意的、智慧之窗,是我日常活化腦子、汲取養分的地方。Blog不但得獎,寫的書也榮獲「開卷好書獎」,且佳評不斷。

有一天,我在她的Blog讀到「合唱之戰」的電視節目的介紹,感動之至。我看到節目背後的製作人所呈現的功力,由無中生有、企劃出叫好又叫座的高品質內容。
這是怎樣發生的?

我相信故事都如此單純而熟悉:製作人創生一個概念,找出合適的執行者,透過簡練的組織,擬訂比賽秩序,而從競爭中創建出巨大的影響力──所有創新不就是如此這般生成的?

如果這也言之成理,那麼,親愛的朋友,請允許我輕輕問一聲﹕

「編輯存續的第四形式:有無可能成為跨領域的創意人?」
至於還有沒有存續的第五形式、第六形式……?

走筆至此,我突然想起「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書《路是無限寬廣》*註15,願以此書名的含義和朋友共勉之。敬祝

健康快樂
浩正/2009/12/2
──────────────────────────────────
註1:參閱《Google會怎麼做?》/賈維斯(Jeff Jarvis)著/龎文真、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2009/4/30第一次印行),第4章<新社會/善用社群力量,借腦創新>,p.63。

註2:同註1,第6章<新的商業現實>,p.95;以及<致謝和公開說明>,p.323。

註3:同註2,p.95。

註4:參閱《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大前研一著/呂美女譯(天下遠見/2006/3/20初版1刷),p.41。

註5:同註1,p.61,引文稍有修飾。

註6:同註1,p.62。「elegant」通常譯成「優雅」,因此書上將elegant organization譯作「優雅的組織」,但我無法體會組織如何優雅,只好請教高明。經幾位老友根據文意,建議參考以下兩種詮釋:1.of people or their behaviour(人或其舉止):graceful and attractive(文雅的、優美的、漂亮的);2.of a plan or an idea(計劃或想法):clever but simple(簡練的、簡潔的、簡明的)。最後,勉強選用「簡練的組織」(如有更佳譯法,請即告知),明知並不能盡釋其意,只好請讀友自行揣摩了。書中,作者賈維斯舉了薩克柏在哈佛大學上藝術課如何應付期未考的故事,詮釋何謂「簡練的組織」。他因打理價值150億美元的公司,沒時間上課,也來不及準備了。他急中生智,及時利用網路將可能會考的藝術作品圖片張貼出來,請班上同學自動填上相關知識。結果,他不但考的棒,全班同學成績比別班都高。蕯克柏以「一起協作」的方法,組織了大家。

註7:同註1,引述內容來自p.61-67。

註8-9:參閱《再起動:職場絕對生存手冊》/大前研一著/陳光棻王俞惠譯(天下遠見/2009/3/31初版1刷),整段文字引自p.158-163。

註10:同註4,p.54。

註11:同註1,p.3。

註12:引自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的blog「社長敲打樂」。閻錫山將這段文字寫成條幅送給林意玲的父親,她回憶說:「這則箴言數十年來裱褙掛於我家客廳,家父林革新至今九十五高齡,仍常向子孫輩提起此事。」這則軼事的來龍去脈,林意玲有詳盡的叙述,可見閻錫山非等閒人物也。(
詳見
http://www.awakeningtw.com/a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200&blogId=2

註13:「了解動向」與「在無序中間有序」都是沈昌文的真知灼見,引自《知道》/沈昌文口述/張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5/第2次印刷)。並請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39信<自製=華文創意出版的明天?>與第43信<關於「書的企劃」>。

註14:據凃小姐告知:「我查了一下芬蘭人寫的wiki,『合唱之戰』這個節目,原始的構想是一個來自瑞典的節目。芬蘭人依照類似的模式,在芬蘭推出。」關於「合唱之戰」,在凃小姐的部落格上有詳細介紹,我摘引部份於后。凃小姐說:

「過去這兩個月來,我的芬蘭同事們每週一上班必定熱烈討論的事,就是『合唱之戰』。
『合唱之戰』是個週日晚間播出的電視節目,製作單位請六位芬蘭流行樂壇的名音樂人,分
別回到各自的家鄉,從一般民眾中挑選組成一支業餘合唱團隊,團員從二十歲到五十歲都
有,來自各行各業。

連續六週,合唱團現場競唱,載歌載舞,從搖滾、民謠、流行、到重金屬,同時使盡法
寶變換裝扮舞姿、或配合歌曲穿插戲劇效果。觀眾則透過手機簡訊投票,一週刷下一個合唱團,最後勝出的,可以得到四萬歐元的獎金,捐贈給家鄉的公益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最後的決賽中,來自四千人口不到的小鎮團隊,打敗了首都附近人口多六十倍的大城,讓人看見:只要懂得認清自己的優勢、從中發揮實力,以小也能搏大。當別的合唱團選擇的曲風搖擺不定時,他們堅持自己擅長的重金屬與搖滾風格,一路過關斬將抱走獎金,四萬歐元全部捐給家鄉年輕人的活動,發展小鎮的音樂教育,並成立更多讓年輕
人可以練唱表演的空間。

看完文章,也一起來熱血一下吧,欣賞代表Lappajärvi小鎮的冠軍隊伍,在決賽中的三首曲子
http://life.newscandinaviandesign.com/?p=741)。」

(本文最早發表於《數位時代》今年四月份<部落格地球村>專欄)
聰明的編輯,應該在「北歐四季透明筆記」豐富的內容中,讀出太多啓發和機會。

註15:《路是無限寬廣》/松下幸之助著/林慧如譯(圓神出版社/2008年11月24日初版)。
------------------------------------------------------------------------------
黃海註:

周浩正,江蘇嘉定人,1941年生,陸軍官校畢業後,服務十四年,升到少校退役,轉任「華欣文化中心」編輯,又轉到「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負責兒童文學策畫與編輯。

 編過《書評書目》、《新書月刊》等讀書誌,擔任過青少年刊物《幼獅少年》《新少年》《王子半月刊》主編,臺灣時報文藝組主任兼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開過三家出版社:楓城、長鯨、實學社,當過正中書局顧問等。 出版有評論集「橄欖樹」等書

    擔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最後一年,周浩正被金石堂<出版情報>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採訪者說得妙:「周浩正,一個很難描述的人。」因為他「歷任兩家報紙副刊、五家出版社、六家雜誌,分別扮演創辦者、改革者、策動者與拓疆者等重量級角色的人」;但都因「獨特的人生觀與工作哲學,使自己隱形消音」,這位行伍出身的文化出版擘畫者,被形容為出版界「沒有軍階的將軍」。(本段摘錄《智邦電子報》報主/風雲沙龍2009.1.3〈書,寫〉一文。)


浩正兄對自己貢獻和奉獻的執著,讓我連想到了政壇上另一位可敬的人物:王聖人。

周浩正是網路時代的奇人,退休後以蒙恬筆寫稿,竟然宣稱,他辛苦寫作在網路發表的大著人人可以使用,放棄任何版權,若有出版社要出版,他只替對方擔心虧錢,請他隨心編輯,想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與他無關,就是自己只管下蛋,隨人高興怎麼享用去啦。

他謙虛的認為自己的文章只是三十年來的時代實錄者,如果有人拿來改作或使用,充其量只能說一句類似卡夫卡的醒語:「我何其幸運,得此機遇抄襲了所經歷的時代中的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的困境、挑戰與克服之道。」

在這意義的堅持之下,他擇善固執地不以為自己有資格提出任何對出版的主張;但我覺得這裡面還是有著討論空間,可以擇善而無須固執,好在出版者都已表示了對他的尊重與尊敬。
 
同為編輯人、寫作人,過去我與浩正的交往,了解他的耿介誠懇,他的行事為人,讓我想起政治界的王建煊--王聖人,兩人都有兩同的特質,只是兩人的界域不同。

周浩正談網路時代的電子出版及相關大文,我真是相見恨晚,我在本版寫的
〈當作家裝上了電子翅膀〉,只是科幻作者的概念表述吧,浩正的實務觀察的見解心得,精闢獨到,相關文章寫得深入剔透,在平面媒體式微的此時此刻,點燈照亮前路,極具創意和前瞻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海作家部落格   的頭像
    黃海作家部落格

    黃海作家部落格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