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編輯人的信50】
紙本書的時代,只剩下1826天?
──我的讀書筆記(6)
「人類會到最後只有一本書,它的名字叫Google嗎?人
類最後會只有一個書店,它的名字叫 Amazon嗎?」
──bipym*註1
「我們是人類紙媒介的末代工作者。」
──何飛鵬(「家庭傳媒出版集團」執行長)*註2
親愛的朋友:
若有人問:
「你認為紙本書還能活多久?」
你怎麼回答?
答案顯然是南轅北轍,莫衷一是,光是手邊的書刋上,就有不同揣測。
1998年,日本以經營網路商務為主的Inpress出版社社長塚本慶一郎,接受《日經產業新聞》採訪時,說:
「我的預測是2012年左右,數位出版市場將會上揚。……到了2030年,紙張類的媒體,基本上應該消失了吧!」
「我的預測是2012年左右,數位出版市場將會上揚。……到了2030年,紙張類的媒體,基本上應該消失了吧!」
過了一年半,塚本參加「日本印刷技術協會」的研究會議時,修正先前看法,提出更激進的言論,他公開向與會者挑釁說:
「十五年後(約2015年),紙本書將會消失,有沒有人敢跟我打賭?」
在場的小林一博(《出版大崩壞?!》作者),一面感歎當時報刋雜誌已不再直接說「書」而改稱「紙本書」的普遍現象﹔一面寫下他心裡對塚本斷言的疑惑:
「難道塚本從事網路商務之後,僅僅一年半的時間,IT革命的速度立刻提昇兩倍?」*註3
但,在以「犬年」(甚至「十倍速時代」這字眼,都難以精確形容)做研判基準的U時代,小林一博對「科技進化速度」的疑惑,似乎多餘了。
今年六月二十一日,《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引述北京「漢王科技」對這問題的看法,他們預估二十年後,紙本書將被電子書徹底取代*註4。
掌管「城邦」與「PChome」的「家庭傳媒出版集團」執行長何飛鵬可沒這樣樂觀,他在《商業周刋》深受歡迎的專欄「商場自慢塾」上發表新作<最後的五年>*註5中說﹕五年(2009-2014年;比塚本慶一郎更激進)。
他沉痛反省:「更早之前,當數位世界興起時,紙媒介的死神就在我們公司貼上記號,只是我們蒙上眼睛,就以為悲劇不會來,我們蹉跎了十年,繼續過了十年太平日子,一直到去年金融海嘯,用淒厲的緊急警報聲,迫使我們不得不從舒適圈中醒來,而時間只剩五年……,這五年,我們要做什麽事?」
《非凡新聞周刊》李文娟總編輯的遣詞用字則「温文儒雅」多了,她在<閱讀大未來>中說:「像數位相機謀殺了『膠卷』及『拍立得』,今天的電子書閱讀器愈來愈成熟,紙本書會成為過去式嗎?科技界預言,2009年也許還不是印刷業的末日,但『事情愈來愈有趣』。」*註6
李文娟以Kindle為例,只要花一萬多元台幣買個Kindle,它的容量遠遠超過瓊瑤筆下富家子珍藏2,500本書的豪華大書房。
她沒肯說出來的──或許她耳畔響起的是專為傳統出版演奏的安魂曲*註7。
綜合以上所述,塚本、漢王科技、何飛鵬與李文娟的交集是﹕以「紙」做內容載體的時代,終將一去不回;他們的不同點是:還剩下多少時間?
「二十年」的推估太遙遠,似可暫置不論;「五年」又太不尋常了,對出版界的朋友,猶如當頭棒喝。
引起我好奇的是什麽因素讓何飛鵬說出驚人的「預言」?
難道他終於明白自己因疏忽了趨勢變化,而導至危機四伏?
難道他憂心公司自豪的成長曲線,將在未來趨緩、停滯、下墜?
難道他從「Kindle等新閱讀器將改變人的閱讀行為」中,推斷五年之後「紙本書會變成沒有經營價值的行業」?
難道因為他長期擔任《數位時代》榮譽社長的身份以及為雜誌撰寫的專欄「網路自慢塾/CEO as IE」,使他更清楚科技創新的巨大影響力,終將引發內容產業的革命?
……。
他召集公司核心人員,「開了六次企業策略及組織改造會議」,決定放手一搏,吹響出版界第一聲號角;設定七月一日為D-day,希望在五年之內完成企業大改造。這一場涉及眾多層面、只許成功的變革運動,將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展開?
這是台灣純商業競爭環境下,文化產業面對困境時的求生之策。何飛鵬帶領他的團隊出發了,其他不同的公司自有不同的因應方法。據我所知,一些重要的出版社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至於未來會走向何處,沒人能說得準。
北京,是另一種景况。
先從「新聞出版總署」於今年四月六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說起吧,這是被《中國週刊》記者陳遠譽為「一個被稱作『中國出版業春天』的改革已經啓動」*註8的重大政策宣示。
四月下旬,網友寄來<指導意見>,希望我讀讀,增加了解。可是,官式文件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隨手轉到硬碟,存入檔案。
不久,陸續發生的事,引起我好奇──我沒想到<指導意見>影響層面如此深廣,不論老少、位階高低、不管身在何處,幾乎無人能避。
另一位聽口氣像是中堅幹部的網友,在給我的e-mail上說,<指導意見>頒佈之後,他們面臨的挑戰:
「您幾次談到出版業的變局,這類變局其實已深刻影響到我們。最近內
地出版界一個大的變動是出版社改制,由原來的部委事業單位,改成企業
單位,自負盈虧;另一個是重組,目前全國一百多家出版社,重組為二、
三十家出版集團。……資金不愁了,但出版什麼?選題是一大問題;還有
產業結構的問題,即網路出版,如何把傳統出版和網路出版合理結合,是
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對於我們而言,這最大的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了,
重組之路很艱難,即便重組,未來的發展也會是一片茫然……。
所以,對於近幾次談到的問題,真的是深有同感。」
我回頭仔細讀了<指導意見>和其他相關文稿,發現除了「出版社改制」與「重組」、全面民營化之外,並宣示民間資本也可以投入出版經營。開放「民間資本」投入的政策,反而更讓人關心,它預告著什麽樣的未來?
──鬆綁了。
一步一步走向開放、更開放,這是回不了頭的路。
換言之,不久的將來,我們即將目睹「全競爭時代」的來臨,會看到私人資本一點一滴地滲入出版市場各個角落。
台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曾佔有100%教科書市場及不可一世的公(黨)營出版社,一旦失去政策保護傘,迅即喪失競爭力,在私人出版社步步進逼下,很快被趕出市場;倖存的少數幾家,僅能慘淡經營,雄風不再*註9。
大陸公(黨)營出版社的未來,會不會宿命地步上台灣公(黨)營出版的後塵?恐怕沒有任何人能夠回答。
從上面那位網友的e-mail所透露的訊息,應是大陸出版社的共同課題。他們要解決的難題,比台灣同業更加複雜而艱困。
在盈虧自負政策下,出版社希望透過改制與重組,變身私營企業體質。意思是說,在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下,不但讓自己活在今天和明天,還要一天比一天壯大。怎麽做才能實現雄心壯志?很簡單。企業經營第一守則就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放手讓他(她)去做對的事,此即企業生命之本。
所以,最先發生的必然是人才爭奪戰,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
但,未來需要的是怎樣的人才?
籠統的說,未來的人才必須認清整個時代處於什麽樣的變局之中,以及能否提出短、中、長期解決方案的人。他必須誠實面對「典範移轉」的過程,容忍必要之「痛」,充分了解即將出現眼前是一個全新的「局」。他至少要有迫切感,明白傳統出版若不能正視「U-出版」的顛覆性,夢魘般的籤語(如:「只剩下1826天!」)就會淘汰跟不上脚步的人。
譬如,有人說「內容」即將化入雲端運算(雲計算),被歸類「傳統出版」的編輯/出版人,對內容虛擬化(雲端)是信或不信?一旦採信,紙本書又將何去何從?
內地出版界的朋友,不妨參酌何飛鵬在<最後的五年>中的坦述,即可知U因素帶給傳統出版的壓力。他寫道:「用三年時間,複製『線上多媒體產品』……用『線上多媒體產品』的新生,給傳統紙媒介送終」。他要求所有成員同時經營線上多媒體與傳統紙媒介,「如果兩者不可得兼,以線上媒體為主,必要時得犧牲原有的紙媒體」*註10。
他希望因此能找出突圍之路。
揮筆至此,我只能讚曰﹕「勇哉!何飛鵬!」
找對人,做對事,只是第一步;實際上,問題沒這樣簡單。
不論你身在北京或台北,我們很可能發現自己的角色要重新定義了。
你能想像嗎?說不定,有一天出版社不出版,編輯不編輯,發行不發行,而且,我們從製造業慢慢轉向為服務業。
所有傳統出版所面臨的情勢太明顯了,它必須拋卻以往深厚的經驗,一切歸零,從「零」重新思考未來出版的存在形式。
從這角度審視,突然之間,大家都平等地站在萬米起跑線上,所有以前既存的優勢不但不是資源,稍一不慎,還可能成為阻碍前進的絆腳石。而我擔心的,明明裁判手上的鳴鎗已經響起,耳聰目明的,一躍而起,為什麼還有人呆呆地站著不動?
當「改變閱讀習慣的一代」成了閱讀人口主流,大家都人手一機(閱讀器)時,請想一想﹕他們如何看待紙本書?他們閱讀的內容從哪裡來?如何取得?由誰提供?由誰篩選?
親愛的朋友,你不覺得每句問號裡頭,充滿有待開發的機會?
或許有人對紙本書仍戀戀難捨(啊!那濃濃的鄉愁啊!),總認為唱衰紙本書是一種智能倒退。那麽,我們來看看一個死硬派如何轉向的故事。
一向深度迷戀紙本書、排斥電子書的GigaOm Media創辦人歐姆.邁力克(Om Malik)實際操作Kindle 2之後,說:「我前幾天收到Kindle 2試用版……我居然不討厭它,頓時了解Kindle的潛力,以及它對出版事業的影響。……用Kindle 2閱讀,整體經驗出乎意料的好。我可點選自己喜歡的章節、可以隨意註記,當然也可以搜尋整本書的內容。有了這些功能,閱讀變成一個更有深度、互動性更強的經驗。」*註11
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在Disruptive by Design大會解釋Kindle如何改變人的行為,他的話更是無情﹕「幾千年來,我們人類自身的進化,總是伴隨著工具的不斷演化……。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因此值得為其建造一台專門用途的設備。現在閱讀紙質的書會讓我感到難受……紙質書盛行了500多年,現在是改變的時候了。」*註12
當我們還在爭執紙本書死活問題,貝佐斯早跳開無謂的討論,考慮將Kindle的市場一剖為二:一是KindleReaders,是手持設備;一是KindleBooks,是電子圖書。他把Kindle做成兩個各自獨立的生意,前者是平台,後者是內容。*註13
太了不起了,這些先驅們。他們細膩而貼近使用者的思維,使紙本書的命運變得不足掛齒,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存活於類似亞馬遜內容供應平台和Google搜尋引擎的無遠弗屆,並從中脫穎而出;或如同《Google會怎麽做?》書中,作者賈維斯(Jeff Jarvis)大聲勸導的話:
「出版社應該學學Google:控制自己的命運。」*註14
向Google取經,首先該學什麼?
賈維斯說,Google最了不起的一點,是了解自己是幹哪一行的。
他在書上問:「Google到底在哪一行?」
──是搜尋事業(當然是!而且功能世上最強)?服務業(從電子郵件、文件管理、地圖、文書處理、社交網路、電話查詢、影片傳播……等)?內容產業(不擁有內容,但讓客户自由運用強大搜尋引擎搜尋而得的內容)?
答案﹕是,也不是。
因為它從來沒向使用的我們收取一文錢,它的「獲利來自廣告,因為它精於搜尋,因為太多人使用它提供的服務,我們在Google上的一舉一動,使它了解一切,以致於能提供精準有效的廣告」。賈維斯說﹕「終極而言,Google是在做組織知識的行業」。*註15
雅虎和AOL為什麼成為Google手下敗將,因為它們誤認自己是內容產業,以及太急於早早獲利。
Google的成功奠基於開放、放棄佔有、不爭,以真誠而精算過的奉獻與服務,化為一系列為使用者著想的措施,吸引以「億」做計算單位的會員,佐以IT新科技的威力,使它聚集了史上最大社群,創造出獨特的商業模式,它的經營心法和老莊精神還真有那麽一點契合呢!
《Google會怎麽做?》裡有段呼籲「了解你是誰」的文字,值得摘錄下來,請出版同行一起省思﹕
「你也該自問﹕我是在販賣知識,還是販賣資料?我是一家社群
公司,還是一個平台、一個網絡?我的價值到底在哪裡?收入從何而
來?要記住:價值和收入有可能來自不同地方﹔收入可能是從另外一
個門進來。
此時,你若是無法清楚定位,就危險了。」*註16
從以上的敍述,你了解你是誰了嗎?
我必須說:難啊!(假如我有答案,早寫下來了。)
眼前,有個範例似可做為參考的樣板:盛大文學。
「盛大文學」是華文出版中,率先勇於和U時代接軌,於日積月累中發展出的新商業模式,可肯定的說,它也是少數對自己定位清楚的內容產業經營者。它在U世界創設平台,成了華文原創內容的最大聚集地。
根據「網易科技訊」報導:「成立於2008年7月的『盛大文學有限公司』(http://www.snda.com/cn/GOL/SDL.html)旗下擁有『起點中文網』、『晉江原創網』、『紅袖添香』最領先的原創文學網站,佔據國內原創文學市場份額的80%以上。該公司專注於營運文學版權,為電子付費閱讀、線下出版、電影、遊戲、動畫等提供有版權的內容。目前擁有日發佈量超過4,000萬字,擁有30萬部以上的原創小說版權,並簽有中國最有商業價值的近萬名作家的全版權。」
早期的「盛大」在傳統出版輕忽的心態下,迅速竄起,如今更是來勢汹汹,宣稱和十家出版社合作,讀者不必前往書店,就可以直接通過手機瀏覽這些出版社的正版圖書。還宣佈與「卓望科技」合作舉辦首屆「3G手機原創小說大展」的活動,以一字千元的高額版權金,徵集手機小說創意,擬打造中國第一批手機小說家。*註17
從現在看來,盛大和傳統主流出版仍屬井水河水,但再下一步,盛大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全領域滲入,傳統主流出版還有招架之力嗎?
過去的日子裡,傳統出版沒有在第一時間創建出亞馬遜模式的通路平台,錯失第一次良機﹔繼而沒有創建似盛大文學模式的內容原創平台,錯失第二次良機﹔現在,在更趨成熟的、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雲端運算」又再一次將大家拉回起跑線,我們還有機會嗎?野心勃勃的「盛大」,它的意圖,或許是想成為未來「雲端運算」中、最大的中文內容產業供應者與管理者。
傳統出版做不來的事,對他們而言,駕輕就熟,只舉手之勞而已。
所以啊,光把內容數位化不等同U化,那是遠遠不夠的。
請大家一定要認清現實﹕挑戰來自全新的定位、重鑄的產業鏈、新的組織結構、經營的新思維以及找到新盈利模式。
從紙本書是不是只剩下1826天,談到未來雲端中文內容產業誰屬,背後自有脈絡相繫,由於牽涉的因素太過龎雜,我沒能力「擊破」,取出答案。這封信的目的,旨在提醒,外在的大情勢,確實似何飛鵬所言:時間不多了。
當手機、電子書閱讀器、小筆電「聚合」(converging)為一;當電子書閱讀器成了成熟產品(成本低亷到可免費搭配贈送);當紙本書無利可圖時──
朋友們!我們可能就是人類紙媒介的末代工作者。
祝福大家
浩正2009/6/30
──────────────────────────────────*註1:參閱bipym的博文<電子圖書、閱讀器、電子出版、Book2.0──曾經的電子出版夢>
(http://hi.baidu.com/bipym/blog/item/c0408344cabb7e4a510ffed9.html或http://www.epuber.com/?p=4285),發表於2008-08-21。
*註2:引自《商業周刋》第1126期(2009/6/24出刋)何飛鵬專欄「商場自慢塾」<最後的五年>,見p.18。
*註3:參閱小林一博著《出版大崩壞?!》(2001/10初版),p.170-171及257。
*註4:參閱2009/6/21《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報導<20年後,電子書取代紙本書>。
*註5:同註2。
*註6:參閱《非凡新聞周刊》第167期(2009/6/28出刋)李文娟「總編輯的話」<閱讀大未來>,見p.8。
*註7:同註6。在這一波飛撲而來的滔天巨浪中,台灣還能做什麽?李文娟總編輯去請教了製造Kindle、並囊括全世界九成電子書閱讀器的台灣廠商「元太科技」董事長劉思誠。
劉董事長告訴她:元太技術絕對領先,要做出『會說話、能劃重點、能觸控、能查字典、能翻譯』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沒問題,但像亞馬遜這樣強勢、能出面整合中文電子書平台的出版商在哪裡?其次,他們可以做出「電子書包」,以最優惠價格供應國家。李文娟指出兩個要穴﹕一是台灣出版社還不肯正視現實(或財力不足以發動改革)﹔一是政府教育機構寧可耗費12億台幣去做空洞的「台灣有品運動」,却不肯實事求是贊助「電子書包」徹底推行到九年義務教育環節之中,以全面性「閱讀」來提昇學生的氣質,那才叫「有品」。
李文娟總編輯的話,說得真對。
*註8:參閱《中國周刋》記者陳遠的報導,引文出自「數字出版在線」(http://www.epuber.com/?p=4242)<中國出版業破冰>。
*註9:《正中書局》即是例子。2001年中,我曾應《正中書局》總經理單小琳之邀,擔任出版顧問。《正中書局》是國民黨黨營事業,聽公司資深人員說,在國民黨執政早期,所有教科書印製與分配等利益均由其一手掌控。最風光時,單月發單薪,雙月發雙薪,遇重大節慶,獎金之豐厚,令人咋舌。但隨著在野力量崛起,咄咄逼人,《正中書局》原先擁有的書市版圖逐一喪失,長期酬庸式的人事佈局,終至使它失掉競爭力。單小琳雖力圖振作,可惜時不我予,延至2003年,難逃亷讓的命運。
*註10:同註2。
*註11:見《數位時代》第179期(2009/4/1出刋),歐姆.邁力克(Om Malik)專欄<亞馬遜電子書帝國來了!>,見p.22。
*註12:參閱「數字出版在線」<傑夫.貝佐斯在Disruptive by Design大會>(http://www.epuber.com/?p=4238)。
*註13:參閱「數字出版在線」<貝佐斯喜歡簡單:KindleBooks和Readers相互獨立,是兩門生意>(http://www.epuber.com/?p=4249)。
*註14:《Google會怎麽做?》/賈維斯(Jeff Jarvis)著/龎文真、林麗冠譯(天下文化出版/2009/4/30第一次印行),第11章<媒體業/擁抱連結經濟>,p.185。
*註15:同註14,第6章<新的商業現實/收入可能從另一個門流進來>,p.104-105。
*註16:同註14,p.106。
*註17:見2009/6/29的PChome新聞<盛大文學將與十大出版社合作推出手機正版圖書>(http://news.pchome.com.tw/science/cnyes/20090629/index-12462637881555009005.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