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旋律


香港作家譚劍送給我他出版的小說,九歌出版的《黑夜旋律》是他勇闖九歌二百萬元小說獎入圍作品,對人性墮落的糾結與社會深淵,作了後現代的體現,香港出版的《人形軟件》,繼續踩著Cyberpunk的旋律,探索虛擬網路的生死傳奇,讓我驚異訝他的能量爆發不止於輕小說,科幻的天地的絕美奧妙已不夠他揮灑,最近他送給我的《永保安康的惡魔咒語》,以現代台南為舞台,舖陳靈異鐵道的故事,譚劍是香港人,能以台南的風情寫作,他發揮了網路搜尋資料以組織經營小說的力道,他的寫作方式讓我想起科幻小說以科技或知識來構織故事,同樣是運用資料加以小說化,而非個人的生活經驗,這點很像我的情況,一生行旅有限,小說寫作傾向虛擬現實,需要的是大知識的支撐為小說的養料。

      這就觸發我重新想要再動筆創作類似推理懸疑小說的欲望,我正在把過去發表過的類似作品整理完善準備出版。近年我的創作已呈停頓狀態,一方面是年紀老邁,每日的精力除了為謀生所必須的消耗之外,大半用在寫作科幻文學理論和課堂教學上,等於是義工性質。這也是因為出版業的不景氣所帶來的轉變,如今我在大學的分享工作已做得差不多了,自感天年有限,必須把握剩餘時間再創作。一個作家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不斷的創作,拿出好作品,就像生為蜜蜂就必須為製造蜂蜜而忙碌,鞠躬盡粹死而後已。聽說我的朋友李潼發現得到癌症時,醫生告訴他還可以活多久之後,他很樂觀的說:「那我來得及再寫一本書。」他去看病時,比起愁容不展的醫生都還樂觀,這是他的好友在他去世後親口告訴我的。

  幾十年來台灣的文壇一直以主流文學為貴,在我的創作生涯裡,曾經有過涉足過奇幻恐怖或推理小說的領域,當年寫作大半為了幾文稿費而努力,發表之後我將之埋葬在故紙堆裡噤口不提,如果我大聲嚷嚷的話,說不定「光復以來最早寫作推理小說的作者」這頂帽子就會落在我頭上;記得早在1964年,我才21歲時便已有一篇類似恐怖推理小說出現在當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 創刊的《台灣日報》的副刊發表連載了十幾天,這篇小說篇〈古屋疑雲〉,其實是受了皇冠翻譯版的暢銷書《米蘭夫人》一書的影響,試著寫出一個古屋裡發生神祕恐怖懸疑的故事,當初是投稿給聯合報副刊,因為台灣日報才要創刊,創刊之前必須為副刊準備稿子,楊翰主編到聯合報找稿,聯合副刊主編平鑫濤剛好把我的稿子推荐給他,我記得我剛到僑聯總會工作,接到楊翰主編的電話,我因為肺結核施打鏈黴素過多以致重聽的耳朵一時聽不清楊翰的大名是怎麼寫的,似懂非懂對著電話支支吾吾一陣子,少年時代我,在台中一中讀書時,迷過數不清的偵探小說和雜誌,像福爾摩斯、亞森羅蘋、日本偵探小說和中國程小青霍桑探案等等,都已不夠我看,甚至荒的想要當一個偵探,後來變得比實際些是,要像福爾摩斯作者南道爾一樣,身兼醫生和作家;之後因為肺結核讓我住三年,成了病人,在醫院裡自我成長,學習寫作。

在我早年不斷在各報副刊或雜誌發表文學小說之際,也夾雜了些偵探推理意味的小說。直到老來,到了必須對自己作品作一總整理之際,「文學已死」的聲音已然叫響了幾十年,當二十一紀網路興起之後,主流文學已在明顯在走下坡,文學出版衰微不堪,我才想到也許可以重新溫熱已涼的一盆水,至少把寫過的奇幻恐怖小說整理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