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影評  
       ‧黃海‧

       《阿凡達》在本屆奧斯卡獎僅得最佳攝影、視效、美術三獎項,如果回顧屆奧斯卡金
像獎對科幻片的對待,我們就不必大感意外。所有過去曾被看好、又賣座的科幻電影,《外星人》、《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都遭同樣命運,未獲重要獎項,就連著名的科幻經典、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的《二00一太空漫遊》,也僅得一項最佳視效獎。 諷刺的是,一九五六年的最佳影片《環遊世界八十天》,講的是使用氣球旅行地球一周的故事,實際是法國凡爾納十九世紀的科幻小說改編,但在二十世紀,其科幻色彩已退位為非科幻。 
                                                                                    
                                         
                                                                                                                             
《阿凡達》與最佳影片、導演無緣,再度顯示科幻電影只能從屬次文化,不為主流認同。然而《阿凡達》畢竟攫住全世界的眼球,凸顯未來科技和前瞻性思維,和世人關切的環保生態議題。台北的大報《聯合報》曾破例以社論闡述〈阿凡達密碼:人類相處  首須相互看到〉,影響之廣,難以估計。


《阿凡達》與最佳影片、導演無緣,再度顯示科幻電影只能從屬次文化,不為主流認同。然而《阿凡達》畢竟攫住全世界的眼球,凸顯未來科技和前瞻性思維,和世人關切的環保生態議題。《聯合報》更曾以社論闡述「阿凡達密碼:人類相處首須相互『看到』」,影響之廣,難以估計。

 讓我想到前蘇聯天文學家卡達雪夫的「宇宙生物文明三型論」,以星球生物所能利用的能源做為分類,依次是行星文明、恆星文明、銀河系文明,我們地球還在第○期,還未達第一型文明,如果達到第一型文明,就會有效利用地球現有的資源,不致有污染和暖化問題,而人類科技步到今日的全球通訊系統和電腦網際網路的風行,瑞士日內瓦近郊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啟用,可能揭開大霹靂的奧祕,全球逐漸聯結為一個地球意識體,《阿凡達》引發的共議現象,兆示通往第一型文明的階梯, 或已雛形初具。


不管科幻文學或科幻電影,都只能位居主流邊緣,不為傳統文學或經典電影所納,只能在大眾文化和娛樂場合中大發利市,而作品融入藝術和思想,則令人讚賞。

諾貝爾文學獎從來不曾有過科幻作品入選,唯一有過「些微」科幻意味的一九八三年諾貝爾獎頒給《蒼蠅王》,內文僅是開頭的一筆帶過,假設核子戰爭爆發後,一架飛機迫降荒島,大人都死了,只剩下一群六歲到十二歲的小孩,探討人性幽微與墮落的故事,與科幻無關。日本的《世界科幻文學總解說》將之列入科幻,是擴大的解釋。傳說波蘭的科幻大師雷姆、美國科幻女王之稱的勒瑰恩都曾列入諾貝爾提名人選,但二○○七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寫過科幻奇幻的英國文學作家萊辛,萊莘的得獎作品並非科幻奇幻,意味著諾貝爾文學獎對科幻的關注,已點到為止 
 

--------------------------------------------------------------------------------------------------------------------------------------------------
黃海註:以上這篇文章,寄聯合報,原來我寫了1300字,編輯部郭先生來電要求刪成800多字,2010.3.9刊出後,我發現,編輯部又刪了一大段文字,現在,我把被編輯部刪掉的原文再補回去。

我正在寫一篇比較豐富的文章,論述一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