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對董仁威先生(見後文)大文的讀後感──
                                                                      黃海)

大仲馬說「歷史是什麼,歷史是我掛小說的釘子。」歷史小說與科幻小說不同,幾乎是南轅北轍,但運用材料寫作的操作方式卻是一樣的,大致說來,一個寫過去,一個寫未來。

    董仁威大作中指出,劉慈欣的小說,不是「科幻僅僅是他掛小說,掛人物的釘子」等語,大約是從大仲馬的話借過來的,之前我曾提到,「科學在科幻小說中的位置,類似於掛小說的釘子」,也就是說,科幻小說中科學,只是想像的科學,可以成真,也可以僅是想像。在劉慈欣的小說 中,這樣的特質尤其明顯。非常巧合 的是,我的科幻圖形中,無獨有偶,把理論物理畫入「科幻」的範圍內。 

  假想的科學,有時是不適宜拿來做科學驗證的,科幻小說不是科學論文,科幻小說可以來自科學論文的引伸、想像、發揮,劉慈欣小說中最為可貴的是,能夠將諸多理論物理的項目,加以小說化,成為藝術體,如多維空間、蟲孔等的描寫,演變。

董仁威兄的大文提到「你們要說這是“偽科學”,你們能證偽嗎?你們能“證假”嗎?如若你們有興趣,你們找一本《三體3.死神永生》看看,你能不能將劉慈欣腦袋瓜中未經過任何實驗,沒有任何實證材料,臆想出來的科學原理、技術細節,將之證偽,扣上“偽科學”“假科學”的帽子?」董兄是擔心劉慈欣的小說遭到批判,以台灣長期的自由思考的辯證思維來說,這個論點,根本不可思議,因為既然是小說,就與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無關,不需計較是否假科學、偽科學。台灣的科幻小說的開山大師張系國,在台灣有科幻小說出現時,就點明了「科幻小說裡的科學多半是偽科學,是用以擴充幻想的工具」,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的科學,正是拿來掛小說小說的釘子,將科學語言轉化成文語言,融入人性情境,構織成故事。

   《科幻小說史》的作者亞當‧羅伯茲(Adam Roberts)在他的書中說了一句不顯眼、很容易被忽略的話,卻擊中了科幻小說的要害,他說「科幻愛好者傾向於熟視無睹對科學正統的越界(比如超光速飛行的宇宙飛船)而又對小紕漏吹毛求疵。」(北京大學出版,2010年2月,頁26)這就造成我們如何評斷科幻小說的糾結和矛盾所在,這也就是大陸過去不斷發生科幻小說被批鬥為「偽科學」,也引起是否能「證偽」的所在。更何況,理論上說來,要證明某事物不存在,可能要遠比證明它存在更困難得多;費瑪大定理,從1637年提出以後,不知耗費了多少數學家的腦力,直至二十世紀末才以長達數百頁證明「a、b、c」不存在。原式是
an+bn=cn在整數n大於2的時候,a、b、c為整數的解不存在。所以,要證明科幻小說中所寫的事物不可能,是多麼困難,在我為科幻小說定義所提出的一個最大公約數是「科幻是合理的超現實想像,或看似合理的超現實想像。」就包容了科幻涵義的極大尺度,只要看起來合理,有那麼回事就行了。再化約一下,科幻就是「如果的藝術」更簡單了。大抵說來,科幻處理的是看似可能的事,奇幻處理的是不可能的事。用這樣的觀點來看科幻或奇幻,就容易開通了。


  
      劉慈欣在接受董仁威訪問時,強調說:「
我對人性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這才是我的科幻觀!」這句話也說中了科幻小說本身長久以來存在的曖昧性,此即科幻作品往往徘徊復返於人文與科學的兩端,包容的範圍兩者所在都有,或交融一體,或傾向某一方。對於創作者的當時來說,有時並不十分清楚自己的寫作意圖,只有經過細致反省後或有所覺,我自己就是這種情況,書架上的藏書,科學與人文大約六四比,科學還是比較吸引我的,故而我在文學上的沒有什麼成就可言,雖然我是同時進行純文學與科幻文學的創作,也有成人和兒童的科幻創作。

    從劉慈欣之言,我想到科幻小說本身的硬軟兩類不同的處境,中國大陸韓松最近出版的《地鐵》,可以說是一部寓言體反烏托邦小說(烏托邦或反烏托邦小說,本來就屬於科幻文類,可說是社會科幻小說)韓松與劉慈欣作品,成為科幻界的兩極,這也是我多年科幻教學所必須提起的兩種科幻的文類,韓松的作品《地鐵》似乎要與科幻界劃清界線,如果是我,我也會有同樣的想法,我正思考寫做的下一本小說,是韓松式的,或傾向劉慈欣的硬科幻。馮內果Kurt Vonnegut,Jr.1922-2007)不承認自己寫的是科幻小說,至於被列為世界文學名著的《美麗新世界》、《一九八四》,也只能說是跨身文學與科幻之林的作品,《一九八四》的作者歐威爾去世後,歐威爾的太太拒絕將這部作品列入科幻小說。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布雷伯瑞(Ray Bradbury,1920-) 作品以詩性見長,篇篇皆俱文學藝術氣息,他從來沒有得過科幻獎,但在科幻界受到尊崇如故。另一個例子,中國三十年代出版的老舍的《貓城記》曾經被翻譯成英、日、俄、德、匈五種文字八種譯本的作品,是人文科幻,也是寓言小說,更足以說明科幻小說的未必是科技小說。


  全世界的原創科幻小說都在影像與電子媒體中衰微的此刻,劉慈欣被認為中國科幻第一人,我期望他更進一步寫出類似《火星三部曲》風格的鉅著,那意味著幻想更富邏輯化,科學語言更嚴謹,科學更具體的與現實和想像交融。

(註:以上的感言,只是閱讀了仁威兄的大文介紹劉慈欣和韓松的大著之後,我有感而發之言,劉兄的《三体Ⅲ.死神永生》韓兄的《紅色海洋》、《地鐵》,正托人寄來。)

------------------------------------------------------------------------------------------------------------------------------------
董仁威  :《三體Ⅲ.死神永生》中的科學
 提要

劉慈欣創作科幻小說,不是“科幻僅僅是他掛小說,掛人物的釘子”,而是“小說、人物僅僅是他掛科幻的釘子”。評價劉慈欣科幻小說的得失,首先要看他在文中所表達的“科學”是否“給力”。有人說,《三體》第一部是人物棒,第二部是戲劇上強,第三部兩條都不行了。筆者認為,這種評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筆者以為,《三體3》第一部人物棒,第二部戲劇性強,第三部在兩條都有的基礎上,加上科學最給力一條。《三體3》中的科學給人以空前巨大的震撼力。因此,《三體3》超越了《三體》的前兩部,也超越了劉慈欣以前所有的科幻作品,是劉慈欣寫得最棒的長篇科幻小說,也是迄今為至,中國出現的具有世界大師級水準的最棒的科幻小說。

我們相信,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的一系列關於自然、關於社會的科學幻想,會給今後的科學家以啟迪,發現許多嶄新的科學規律,發明許多更先進的技術,讓人類和人類創造的文明在宇宙的若干個週期內長存,億歲,億歲,億億歲!

我只對“科學”感興趣

2010年12月,筆者在去澳大利亞、新西蘭考察時,在七次坐飛機的飛行中,劉慈欣贈送我的《三體Ⅲ.死神永生》成了筆者唯一的伴侶,陪伴我愉快地度過了本來在飛機上很難熬的30多個小時。

回國後,我在網上遍查評論《三體Ⅲ.死神永生》的文章,發現,在眾口一詞讚揚這部小說的同時,也有人提出這部小說與劉慈欣的《三體》及《三體2.黑暗森林》比較,文學性稍為遜色的觀點,有人說“《三體Ⅲ》在科幻硬核上仍然十分給力,但在文學上相比前兩部是很不能讓人滿意的。”

而不少讀者又是很看重科幻小說的文學性的,李小飛就在他的評論中說:“最喜歡劉慈欣的,不是科幻的部分,科幻僅僅是他掛小說,掛人物的釘子。我最喜歡的,是劉慈欣作品中的人物,雖然各不相同,善惡賢愚,但卻都有種貫穿於寫作之間的英雄氣質。”

筆者以為,劉慈欣創作科幻小說,與前述諸君想像的方法相反,不是“科幻僅僅是他掛小說,掛人物的釘子”,而是“小說、人物僅僅是他掛科幻的釘子”。評價劉慈欣科幻小說的得失,首先要看他在文中所表達的“科學”是否“給力”。

筆者曾採訪過劉慈欣,在筆者所著《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評傳》中,寫道:“在我結束採訪,走出大門的時候,劉慈欣對著我的背影再一次鄭重聲明:‘我對人性不感興趣,我只對科學感興趣!這才是我的科幻觀!’”

劉慈欣是一個對技術、對工業文化很崇拜的人,覺得那是一種很神聖和很精緻、很嚴格和很大氣的東西。他說,量子力學、生命進化的神奇和美,理論物理、數學的脆異,是任何描寫人性美的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科學大氣磅礴,人性小氣猥琑。他還說,對科學,特別是對理論物理學的崇拜,對發掘科學中美的嚮往,對解開宇宙之謎的渴望,是他獻身科幻事業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三體Ⅲ.死神永生》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對科學,特別是理論物理學絢麗的想像,它較之《三體》及《三體2.黑暗森林》,這種想像更加大膽,更加廣闊,無與倫比。可謂“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

理論物理學界的11維理論在劉慈欣的科學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根據20世紀90年代理論物理學界提出的超弦理論,宇宙是11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構成平面的不是一個個點,而是一個個震動的弦。其實,雖然理論物理界推導出宇宙是由11維空間構成的,但並不知道除一、二、三、四維空間外,五維至十一維空間是什麼。

我們一般凡人只知道一維為線,二維為面(平面),三維為球(立體球面)。點或者弦展開為線,線展開為面,面展開為球。而世界上只有兩個半人懂得的愛因斯坦,才告訴我們還有一個四維空間,多出來的一維是時間。時間和線、面、球攪在一起,這個空間是什麼樣子,我們很難理解。

五維空間是什麼?有人假設第五維是量子,有量子宇宙之說。至於六維至十一維是什麼,還一點門也沒摸到。為什麼宇宙中的11維空間我們只感覺到4維,其他7維空間我們看不見?理論物理學家告訴我們,看不見的原因是我們太大了。比如,一個基本粒子中就存在著六維空間,只是人類沒有足夠小,所以看不到。

誰能看到?比愛因斯坦,比霍金更富想像力的劉慈欣。他不僅知道5至11維是什麼,還能將這些“莫名其妙”的空間展開,不僅能從低維向高維展開,還能從高維度空間向低維度空間跌落。

在《三體2.黑暗森林》中,劉慈欣就已經概念化地談到了從九維結構展開成二維的事,而在《三體Ⅲ.死神永生》中,則很具體地描繪了從高維空間跌落到低維的情景,還描繪了跌落過程中產生的“碎片”。

這是理論物理學的精英們想都沒想過的事,他們只從理論上推導出,從低維空間進入高維空間,需要用匪夷所思的能量才能打開高維空間的“蟲孔”,從“蟲孔”中進入高維空間。但是,劉慈欣則可從兩個空間交界處輕易地從低維進入高維。劉慈欣可以把宇宙玩弄於股掌之間,簡直是個神人!

時間,在劉慈欣那裏,也可以一滑就是幾千萬年,乃至上百億年,小說中的主人公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活上百億年,使我們這些夢想活百歲的凡人和妄想“萬歲”的專制獨裁者相形見絀。而且,能活這麼大年紀並非神話,是根據劉慈欣的“科學”理論推導出來的,讓你不能不相信這是真的。這給我們這些快要入土的人多麼大的鼓舞啊!

請看,故事的女主人公程心,在一千多萬年前,準備安樂死的戀人雲天明買了一顆星星送給她;過了一千多萬年後,雲天明又造了一個更驚人的禮物送給她:647號宇宙,一個可以躲避大宇宙毀滅浩劫的小宇宙。
看:

他們坐到鬆軟的腐植葉上,繼續默默地相擁著,讓時間流逝。陽光穿過葉隙投下的光斑在他們身邊悄悄移過。有時,程心問自己:是不是又過了一千多萬年?她的意識中有一個奇怪的理智體,在悄悄告訴她那不是不可能,真的有隨意跨越千年的世界。想想死線吧,如果它稍微擴散一點,內部的光速就由零變成一個極低值,比如像大陸漂移的速度,一萬年一釐米。在這樣的世界中,你從愛人的懷抱中起身,走出幾步,就與他隔開千萬年。智子又鞠躬:“歡迎你們來到647號宇宙,我是這個宇宙的管理者。”

“宇宙管理者?”關一帆吃驚地看著智子說,“這是個好偉大的名字,特別是對我這樣一個研究宇宙學的人來說,聽起來像……”

“呵不,”智子笑著擺擺手,“你們是647號真正的主人,擁有對這裏一切事物的絕對決定權,我只是為你們服務的。”

智子做了個邀請的手勢,程心和關一帆跟著她沿田埂走去,走近了一間白房中的一個雅致的客廳,客廳是東方裝飾的,牆上掛著幾幅淡雅的字畫,程心特別注意看其中有沒有星環號從冥王星上帶出來的文物,好像沒看到。在一個古色古香的木制書案旁入座後,智子為他們倒茶,這一次沒有了茶道的繁瑣過程。那些茶葉像是龍井,在杯底豎起來,形成一片綠色的小林,散發出一陣清香。

這一切在程心和關一帆的眼中如夢似幻。
智子說:“這個宇宙是一個贈品,是雲天明先生贈送給二位的。”

“我想是贈給程心的吧。”關一帆說。
“不,受贈者肯定包括您,後來的識別系統中增加了您的許可權,否則您是不可能進入的。雲天明先生希望你們在這個小宇宙中躲過我們的大宇宙的末日,就是大坍縮,在新的大爆炸後進入新的大宇宙,他希望你們看到新宇宙的田園時代。現在,我們處於一個獨立的時間線中,大宇宙的時間正在飛速流逝,你們肯定能夠在有生之年等到它的末日。按更具體的估算,大宇宙的坍縮將在10年內達到奇點狀態。”

劉慈欣在《三體Ⅲ》中創造的科學,是一種超時代的科學理論,筆者在《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評傳》中,寫道:“劉慈欣的小說中充滿了科學,特別是在《三體》中,到處都是科學,科學的原理,大段大段的,極為深奧。你要以為他是在普及科學知識,可以從他的書裏學到科學原理,你就上當了,你就大錯特錯了。劉慈欣書中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幾乎全是他想像的,他發明的,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從書中的人文科學,到書中的自然科學和技術,莫不如此。”

劉慈欣在《三體3》中,設計了一個人類避開黑暗森林打擊以求長存的掩體計畫,就是我們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這個計畫“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為掩體,避開黑暗森林打擊的太陽爆發。計畫在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運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面,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遮罩和保護。計畫建立50個太空城,每個可容納1500萬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面20個、土星背面20個、海王星背面6個、天王星背面4個。”

除了我們列舉的“小宇宙”“掩體計畫”外,《三體3》中劉慈欣創造的科學和技術隨處可見,比如四維碎塊、四維向三維的跌落、黑域(低光速黑洞)、曲率驅動飛船、階梯計畫、引力波發射系統,等等。

因此,劉慈欣在《三體Ⅲ》中對讀者造成的震撼,並非主要來源於人物或故事情節。《三體Ⅲ》中沒有塑造出《三體》前兩部中葉文潔那樣豐富而立體感很強的人物,《三體Ⅲ》中女主人公程心的形象也比較單簿,也沒有《三體2》中結尾時面壁人羅輯與三體人對決的驚心動魄場面,也沒有發展程心與雲天明之間比“牛郎織女”更動人的愛情故事,只是簡單地寫了雲天明送一個小宇宙給程心避難的情節。

而劉慈欣在《三體Ⅲ》中對讀者造成的震撼,則主要來源於其中科學幻想內核中極富魅力的對宇宙未來絢麗的想像。這種震憾,也許對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反應。筆者可以告知諸君,筆者的反應是十分強烈的,甚至可以說改變了筆者這個“老頑固”的世界觀、宇宙觀。筆者主編和主創過《新世紀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新世紀青年百科全書》《新世紀老年百科全書》《青少年十萬個為什麼》等大型百科全書,為準確普及宇宙學方面的知識,曾對宇宙科學的進展下了一番功夫。對宇宙科學的認識越深入,筆者越絕望。按已證實的主流觀點認為,我們現在已認知的這個宇宙存在了137億年,是100多億年(已有觀測證據的為137億年,推測可達160億光年左右)前一次奇點大爆炸的產物,現開始收縮,大約在100多億年後又會回縮為一個奇點,再次發生大爆炸,周而復始。如此一來,人類和人類文明,無論你有多大能耐,最終都會毀滅,只是早遲而已。人類為避免大災難臨頭所進行的一切努力有什麼意義呢?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

現在好了,劉慈欣在《三體Ⅲ》中給我們帶來了希望。他讓三體人造了170多萬個游離於大宇宙之外的小宇宙,這裏面藏著數千萬人,他們逃出置身其中的大宇宙,待又一次宇宙大爆炸結束,經過一百多億年的演化後,重新回到一個新的大宇宙,並把保留在漂流瓶中的地球人類文明重新帶入新宇宙。看,劉慈欣在《三體Ⅲ》中給我們描繪的這種充滿希望的情景:
智子拿著一個金屬盒,那是他們要留在小宇宙中的東西,是要送往新宇宙的漂流瓶。它的主體是一台微型電腦,電腦的量子存貯器中存貯著小宇宙電腦主機的全部資訊,這幾乎是三體和地球文明的全部記憶了。當新宇宙誕生,金屬盒會收到它發來的信號,它會用自己的小推進器穿過門,進入新宇宙。它會在新宇宙的高維太空中漂浮,等待著被拾取和解讀的那一天,同時,它還會用中微子束把自己存貯的資訊不斷地播放,如果新宇宙中也有中微子的話。

程心和關一帆相信,其他的小宇宙,那些回應回歸運動呼籲的小宇宙,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如果新宇宙真的誕生,其中會有來自舊宇宙的許多漂流瓶。可以相信,相當一部分漂流瓶中的記憶體中存貯的資訊可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記錄了那個文明每一個個體的全部記憶和意識,以及每個個體的全部生物學細節,以至於新宇宙中的文明可以根據這些資訊復原那個文明。

誠然,劉慈欣的科學並非無懈可擊。甚至於你到處都可以尋找到漏洞。以如,人類可以乘坐“小宇宙”飛船避開大至宇宙坍塌這樣的大災難,何必要千方百計地向黑暗森林中的高級文明發佈“安全聲明”?而且,宇宙中的高級文明似乎不可能產生同一種思維模式:遇到其他文明,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它催毀了再說;這與一切事物均有多元性的普遍規律不符。
劉慈欣的這些科學幻想稱得上是科學麼?放在二三十年前,一定會被反對偽科學的大師們,打假的大師們,何詐麻、方舟子、趙之,還有那個陶世龍,歸類為“偽科學”“假科學”。
可是,你們要說這是“偽科學”,你們能證偽嗎?你們能“證假”嗎?如若你們有興趣,你們找一本《三體3.死神永生》看看,你能不能將劉慈欣腦袋瓜中未經過任何實驗,沒有任何實證材料,臆想出來的科學原理、技術細節,將之證偽,扣上“偽科學”“假科學”的帽子?
然而,劉慈欣小說中的科學也不能稱為科學的假說。所謂科學假說,是指認識主體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學事實和科學原理的基礎之上,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對未知自然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所做出的推測性的解釋和說明,是自然科學理論思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有四個基本特徵:科學性、可檢驗性、假定性、易變性。劉慈欣的這些科學,至少不具備可檢驗性。所以,劉慈欣小說中的科學不能稱之為科學假說。

        電力工程師劉慈欣

劉慈欣小說中的科學可否歸類於科學預測呢?科學預測是人們對科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提出的有根據的推斷,主要任務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研究現代科學各個領域的內在聯繫,尋求科學發展的目標,為制訂科學政策和科研計畫提供參考依據,以促進科學研究取得較大的進展和突破。劉慈欣的科學沒有這麼嚴密的科學預測體系,而且,他的科學比屬於未來學範疇內的科學預測走得更遠。劉慈欣的科學從《三體》《三體2》走來,在《三體Ⅲ》中發展為對全面的宇宙學、宇宙生態學、宇宙社會學、宇宙心理學的建構。這在有嚴密的科學預測體系中是不可想像的,也不可以將這些科學作為制定科學政策和科研計畫的依據。
那麼,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到底應歸於科學的那一個類別呢?

筆者以為,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就是一種科學幻想,與科學的發展有關的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不受現成的任何傳統科學理論的束縛,不要求有任何的實證材料。但它又不同於神話、玄學,它是科幻作家在人類科學技術發展基礎上的產物,是科幻作家用科學思維方法演繹出來的情景,它要求處處有科學依據和技術細節,即便這些依據和細節是想像的產物。
既然是科學幻想,劉慈欣的科學就並非無懈可擊。甚至於你到處都可以尋找到漏洞。以如,人類可以乘坐“小宇宙”飛船避開大至宇宙坍塌這樣的大災難,何必要千方百計地向黑暗森林中的高級文明發佈“安全聲明”?而且,宇宙中的高級文明似乎不可能產生同一種思維模式,遇到其他文明,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它催毀了再說。這與一切事物均有多元性的普遍規律不符。

然而,正是這種邏輯性並不強的,以創新思維為特色的科學幻想,啟迪了人類的科學想像力,掙脫現有科學理論的一切束縛,促使人類創造科學的新天地。這有從凡爾納、威爾斯到阿西莫夫、克拉克等著名科幻作家的事例,從沖出地球的科學幻想到實現宇宙飛行,從潛入水下航行的科學幻想到潛艇的出現,從隱身的科學幻想到隱形飛機的出現等等無數眾所周知的事實為證據。

有人說,《三體》第一部是人物棒,第二部是戲劇上強,第三部兩條都不行了。筆者認為,這種評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筆者以為,《三體》第一部人物棒,第二部戲劇性強,第三部在兩條都有的基礎上,加上科學最給力一條。因此,《三體Ⅲ》超越了《三體》的前兩部,也超越了劉慈欣以前所有的科幻作品,是劉慈欣寫得最棒的長篇科幻小說,也是迄今為至,中國出現了具有世界大師級水準的最棒的科幻小說。

我們相信,劉慈欣在《三體》系列中的一系列關於自然、關於社會的科學幻想,會給今後的科學家以啟迪,發現許多嶄新的科學規律,發明許多更先進的技術,讓人類和人類創造的文明在宇宙的若干個週期內長存,億歲,億歲,億億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