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 /第一周摘記 2010.2.25.

重要參考書:

1.維基百科「科幻小說」條目,精要敘述世界科幻小說簡史。

2.黃海《台灣科幻文薪火錄1956-2005》五南出版,2007年一月。黃海1968年以來參與台灣科幻小說耕耘的心路歷程,回憶錄、心得錄。

3.加萊道雄《電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學》世茂出版,2009年8月初版一刷。  以物理學家的立場,闡述科幻實現的可能,本書可謂科幻材料的聖典,本書原版書名,並無「電影中」字樣。
 
參考輔助教材:

世新大學電子檔: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into the World of Phasers, Force Fields, Teleportation, and Time Travel
科幻論述、中文科幻小說作品選讀、科幻童話選讀、世界科幻文學名著介紹

網站:
交大科幻研究中心
http://sf.nctu.edu.tw/ 專家學者科幻論述、倪匡科幻獎得獎作品
葉李華個人網站
http://sf.nctu.edu.tw/yeh/yeh_intro.htm (科學科普理念與科幻的關係)
葉李華科幻科普文章
http://sf.nctu.edu.tw/download/future/


延伸閱讀參考書:
(之一,科學科幻類)

1.《胡桃裡的宇宙》史蒂芬‧霍金著,葉李華譯,大塊文化/2001
權威性的科幻科學概念,有通俗性闡述。

2.《全方位的無限》戴森(Freeman J. Dyson)著,李篤中譯,天下文化出版,原著1988年第一版,1991年7月31日在台出版中文版。此書深入淺出敘述現代科學發展的精髓、涵蓋科技倫理的探討、宇宙哲思、生命演化 、遺傳工程、科學與宗教、探索遙遠人類未來的發展可能,極具前瞻性也帶有科幻味。

3.《想像的未來》戴森(Freeman J. Dyson)著,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原著1997年在美出版,1999年6月5日,中文版在台出版。作者說「科學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地,科幻是我的夢想的國度。」本書內容諸多引人深思,要不是自然科學,我們沒有平等的,要不是人文科學,我們不可能有自由的概念,提醒我們科技運用是兩面的,有其邪惡與美好,一萬年後,誰知道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科學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如果人類將來可以長生不老,最好還是保存一支仍舊會生老病死的人種,才不會完會脫離死亡這項事實。地球也可能保存為一座文化博物館,我們的歷史會因各式各樣的外星文化及傳統更加豐富,外星人很可能具有和我們不同的善念和惡念。到最後,一個全宇宙的蓋婭,將會規範每個宇宙角落的生命。戴森預測,未來的三個新時代,將會排山倒海之勢帶來人類社會的改變,這是已經來臨的資訊時代,二十一世紀會達到高潮的生物科技時代,二十一世紀後半期來臨的神經科學時代,驅動科技為神經感應技術,以及操探人類內在感情及個性的技術。

相關戴森的著作,值得品味,尚有《宇宙波瀾》(天下出版)、《21世紀三事》
(商務出版,席玉蘋譯,原著1999年在美出版,商務1999年12月出版) 

4.《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
北京大學龔建華著、台大教授林唯芳審定,2002年7月,世茂出版。

本書對奈米科技的未來發展,基於邏輯的推演,做科幻式的描繪。未來如果奈米科技成熟,我們將可以使用指令控制,製作微觀世界的微型機器人,科學家可以把泥土、垃
圾、空氣等等材料,還原為子,再控制智慧型的奈米機器人,製造出我們想要的東西,包括太空船、電腦、書桌、電視機、摩天大樓,任何你想要的東西。微型機器人也進入人體,由醫生遙控,施行毫米級竹視網膜開刀手術,切除其他的病理細胞,奈米生物炸彈,有如生物導彈,可以定向摧毀癌細胞,清掃動脈脂肪沉積物,修護心臟、疏通大腦血栓和整修其他器官而不需要動用外科手術。所有的材料將免不了一場因為奈米技術帶來的材料革命。

2040年微型機器人將會達到人類智慧水準,人與機器人達成共生關係,最後,人類將把大腦的智慧下載到電腦裡,奈米科技也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主流科技之一,其他兩項是生物科技和資訊科技。我曾根據這項概念,寫作《千年烽火奇幻遊》講到被911恐怖事件炸毀的紐約雙子星大樓,最後重建時,大樓像從土裡逐漸長出來。


5.《科學之終結》約翰‧霍根(The End of Science)著,蘇采禾譯,1997時報出版,原書1996年在美出版。

本書遍訪當代頂尖的科學大師,追問大問之答,心靈與物質的連鎖為何?我們能否知道自己無法知道什麼?科學是否即將終結?書中深入淺出談論尖端科學展,和有關科學解不開的謎,引領大眾對終極科學發展有所認知,提到潘若斯的《皇帝新腦》,我們如果以現有知識的力量和豐富度,仍無法解開最終的奧祕  ,即人類何以會有意識,最終的答案也許在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之間隙。蓋婭理論很夠科幻,但古爾德和道金斯嘲諷它是假科學。人工智慧的鼻祖之一馬文‧明斯基主張大腦不過是一台精密的機器,我們最終可以用電腦模擬其特性,把人類的心智載入電腦,心靈方最終理論會比物理的最終理論複雜千百倍。諾貝爾獎得主克里克提出意識亦物質的看法,呼應英國哲學家萊爾的看法。科學試圖征服意識,最後出見反高潮的結果,再次證明波姆的主張,科學不會也不能解決「我怎麼知道你有意識」的難題,唯一的解決之道只有,把所有方心靈合而為一。宇宙學家即使追到源頭也無法知道大霹靂之前的狀況,或了解宇宙之外是什麼?如果能逃脫這個宇宙,就看見自己知識的限制。

本書與牛頓較早出版的《現代科學啟示錄──與大師晤談》
(上、下二冊)可以合看,詳述科學界不同領域的大師,對先進科學的看法,展望未來的極限發展,甚至進入神學、哲學領域加以解析。

6.《機器人──由機器邁向超越人類心智之路》漢斯‧摩拉維克(Hans Moravec)著,張系國序,韓定中、劉倩娟譯,2004年商務出版,原著1999年在美出版。

本書作者為世界著名人工智慧權威專家摩拉維克,張系國在序文中指出,己經有人可以在手臂裡插入電極、不用語言直接和太太溝通,也藉由心意控制電燈開關,將來盲人可以恢復視覺,人機混種人會首先出現。本書探索未來一百年或更遙遠的未來,機器人的進化,時光旅行、心智意識是否可能脫離真實世界而存在。

7.薩根(Carl Sagan)《宇宙‧宇宙》遠流,1994年7月。
薩根(Carl Sagan)著《魔鬼盤據的世界》天下,陳瑞清譯。.薩根是個絕對理性主義者,打擊靈異信仰、不明飛行物體、巫術最有力的頂尖科學家,《宇宙‧宇宙》以詩的語言,表達科學的發展和歷史演變,他也告訴我們,如果以近光速旅行,我們可以在二十八年之內抵達二百三十萬光年的仙女座星雲,仙女座星雲是我們銀河系的鄰居。我們到本銀河系的中央 二十一年就可抵達,雖然距離二萬五千光年。我們甚至可以在五十六個地球年環繞已知的宇宙一周 。但他說,要達到光速旅行的能力,不是一百年的目標,而是一千年或一萬年。

8.加萊道雄《穿梭超時空》,蔡承志、番恩典譯,商周,1998年10月,探討超空間理論,這是一項科學革命,全球各地的物理學家,包括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漸漸體認到宇宙也許存在於更高次元,我們宇宙也許只是無數平行宇宙中的一個,這些宇宙就像一大群懸浮在空中的肥皂泡,平常不可能接觸,只有利用愛因斯坦方程式分析,可能會有蟲洞可通,如果超空間理論被證實正確的,我們有能力控制這項理論嗎?本書詩論平行世界,闡述學理,對時光旅行的可能性,討論巨細靡遺,從一九四九年的第哥德爾發現的公式,認為某些形式的時間旅行是可能的,這也動搖了愛因斯坦的方程式,海萊恩的〈行屍走肉〉把時間旅行的矛盾發揮到極致,可說以物理學家的立場進入科幻領域,對無限未來宇宙的演變,本書函蓋的科幻文學的概念 非常豐富,這本書是科幻的,卻是非小說。



科幻文學類:


1.《台灣科幻小說選》向鴻全主編,二魚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本書蒐集台灣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說,成為授課教材,向鴻全寫的一篇序文有獨到見解,認為一百多年前女作家瑪利‧雪萊的《科學怪人》講的是科學家造人的故事,一百多年後,台灣第一篇科幻小說〈潘渡娜〉也同樣由女性作家張曉風寫作相似的題材,這兩個「生育神話」的寓言故事中,那些造人的科學家終究無法逃避毀滅命運,小說都在提示一個主題,人類永遠不可能取代造物主的位置。

2.黃海著《千年烽火奇幻遊》,國語日報出版──台灣鄉土科幻小說

3.黃海著《黃海科幻童話》,九歌出版,2006年10月,本書包括黃海獲得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的〈大鼻國歷險記》等篇,是科幻童話的原創作品。作者首創科幻與童話結合,有的小小說,包括〈會說話的狗〉、〈機器人掉眼淚〉、〈誰撿到國王的夢〉、〈只要我長大〉

4.張系國著《星雲組曲》,洪範出版 ,本書是張系國一九八0年代的科幻經典,張系國從一九六八年十月在《純文學》月刊發表〈超人列傳〉科幻小說,按寫作的時間來講,應該是台灣第一篇,如以作品的規模和科幻意味來說,張系國的作品在一開始就已經走在中文科幻前端,《星雲組曲》包括十一科幻精品,在台灣百萬份的兩大報中時和聮合發表,膾灸人口,

葉言都著《海天龍戰》,知識系統出版,近年改由貓頭鷹出版。本書可謂標準的硬科幻小說,非常難得而罕見的傑作。每篇都經作者精心構思,作過科學考據之後,下筆寫成的科幻小說,其中的〈我愛溫諾娜〉,獲中國時報科幻小說獎,影射台灣的處境,這是台灣在1980年代前後的隱憂,台灣蕞爾小島一旦遭遇敵方萬船齊發的攻擊,台灣勢必瓦解崩潰,小說中是以氣象戰為主題作為軍事科幻的典型,〈高卡檔案〉講人口控制制的災難,一旦發明了生男藥劑之後,多少年後可能造成生態動亂。〈綠猴劫〉是一篇嚴謹的生態小說。



成績評定
----------------------------------------------------------------------------------------------------------------------------
1.採取上課簽名,並且不定時「抽點」方式點名。
2.可上台口頭報告、並交書面報告,作為加分參考。
札記(課堂心得報告、觀影報告、科幻小說故事縮寫,加分位據)。
4.評分依據:期中考或小考30%、平時出席率30%,期末考40%(開書考試)
 校定時數:缺課達 9 小時發布預警 達 12 小時執行扣考

--------------------------------------------------------------------------------------------------------------------------- 
2009年月2月25日第一堂課/黃海 摘要

 今天本來只是想介紹課程而已,講得興奮,就把很多其他課程該講的主要內容先講出來了,就當作一個重點綱要吧,我整理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堂課  科幻的本質和概說

→圖:我這個圖,只是大概描述科幻奇幻、科普的關係情況吧,不是絕對的,但已經對若干引起瞹眛不明的說法,有所幫助理解,至少可以大致分辨出科幻、科幻小說、奇幻玄幻的界域。然而,所有的「定義」都有例外,都會被打破的。

如果奇幻故事架構,使用科幻道具,只能歸屬於奇幻,或說它是有科幻意味的奇幻,有奇幻意味的科幻,均無不可吧。艾西莫夫寫的〈不朽的詩人〉講莎士比亞被用時光機器帶到現代,聽教授上「莎士比亞研究」的課,結果被當掉了,可說是軟科幻,也是奇幻意味的科幻,科幻意味的奇幻,反正是「幻」氏家族。

科幻奇幻,都是姓「幻」。

從這個圖形來看,科學本身可以不是狹義的自然科學,而是社會科學,或認知、探索的科學精神,簡言之:理則思考,科幻小說與科學有關,但不是絕對相關,當科幻小說寫得非常與現實科學接近,便是硬科幻,或科學小說了。

一、 科幻的原型,可以從《創世紀》找到,除了亞當夏娃的故事之外,第19章,講到兩個罪惡的城市索多瑪與蛾摩拉,被毀減之前,羅德獲得天使的警告,女婿們以為是戲言,不為所動,羅德帶著太太和兩女兒逃出,他的太太未聽警告,在兩城毀滅之際,不該回頭看而回頭了,身子立刻變成鹽柱,羅德和兩女兒逃山洞裡,人類在大災難之後,人口即將滅絕,唯一傳宗接代的方式便是近親通婚,兩女兒把父親灌醉之後先後與父親同寢,最後生了摩押和便亞米,便是今天摩押人和亞捫人的始祖。今天的科學家研究,如果有五十對夫婦,在太空中旅行兩百年,所生的兒女,也不致發生近親交配的情事。

日本著名的科幻作家、《首都消失》的作者小松左京,他寫過另一本《復活之日》,也曾被改拍電影,講的是作為生化武器的實驗病毒失控,人類遭受傳染病毒的襲擊,幾乎全部滅絕,倖存的人逃到南極,不得已只好實行近親交配。世界末日的題材,是超現實,世界末日所發生的事,便合理化了。科幻小說的兩個要素,超現實的合理化,在這些例子可以看到,都俱備了。

二、 著作權保護的是作品表達的方式,而不是作品的概念或理論,《達文西密碼》電影上映前挨告,差點不能如期上映,但小說和電影是攫取理論做為藝術表達的方式,雖然用到了同樣的理論,只要表達不同,就不能說瓢窃,攫取別人的概念來寫作,只要表達方式不一樣,就是新的創作。

三、 誠實的說,傳統科幻小說是一直在衰微的。科幻的魅力在減弱,科幻的魅力本來建立在驚奇感,如今的世界,媒體和科學的進展,已經把科幻變得平常化,不再像科幻了,也就是說,科幻進入尋常百家姓,李敖寫的《虛擬的十七歲》也運用到了科幻元素,但李敖無意將它寫成科幻呀。這就是科幻的吊詭之處,美國著名的作家馮內果寫的小說,也不喜歡列入科幻之列。

四、 科幻是介於兒童文學與成人文學之間的文類,科幻的特質之一是童話性,中國大陸把科幻小說當作童書來看待,擺在童書部,因為科幻被視為宣傳科學的,求知的,科幻作家常被認為是兒童文學作家很不爽,但我們看史提芬‧史匹柏拍的電影常常以小孩子或青少年做主角,如《外星人》、《回到未來》,就是希望成人小孩都可以喜歡的接受的故事。小說與電影畢竟不同。

五、 我的《大鼻國歷險記》得到1989頒發的第十四屆國家文藝獎,當時自己看清楚了,科幻要得到主流文學的認同,只有在兒童文學的領域,可以開花結果。我在那些年,是在聯合報擔任編輯,晚上一點下班後就開始寫作,寫到天亮,希望能在文學場域上揚眉吐氣,結果做到了,得到許多大獎,國家文藝獎算是最大的,之後國家文藝獎卻重頭來過,頒給德高望重的作家,而不是頒給作品。

六、 科幻小說和電影之中,也有嚴肅的科幻和通俗娛樂科幻之別,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的科幻。

七、 四川的《科幻世界》,銷路最高達到40萬份,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雜誌,成都被稱為科幻之都,但四川的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科幻大書系列叢書,每種只印三千冊,以大陸的幅員之大人口之眾,實在不成比例。科幻在美國,從寫作到出版、電玩、電子媒體、電影有一系列的產業鏈,中文世界沒有這個條件。

八、 《王牌天神》電影,金凱瑞主演,講的是一個假設的故事,可以列入「軟科幻」,就如艾西莫夫寫的《不朽的詩人》,假設莎士比亞被時光機器送回現代校園,正在聽講莎士比亞研究的課,卻被教授當掉了,非常幽默又有人文意涵的小說。

九、 至於「硬科幻」,一般人是很容易理解的,科學或科技含量很多的,便是硬科幻。 

十、 科幻小說中的科學,不必然與現實科學有關,當然,能與正統科學有關最好,但全然相關,就沒趣了,變成科學報導啦,科幻小說中常是

假設的科學:如空中浮城,史威佛特的小說《格列佛遊記》已出現,如時光機器的發明。
假設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假如同盟國戰敗了。

假設的邏輯:如電影《關鍵報告》,假設一個人殺人犯罪之前,可以被偵知,反烏托邦小說也常使用,如《華氏四五一度》,假設未來的世界是個不讀書的世界,消防隊員的任務是拿著噴火器去燒書。

廣義的說,科幻小說最簡單的說法是「如果」的藝術。

十一、中國大陸的科幻之父鄭文光,1992年5月我與他有一面之緣,他的小說被批判而腦中風,2003年6月17日去世;台灣科幻教父張系國,一直在美國,創辦過《幻象》雜誌,1980年代他的文學與科幻作品風靡台灣,是真才子也;物理博士葉李華接棒,成為台灣科幻的總舵手。

-----------------------------------------------------------------------------
下周,請同學把看電影《阿凡達》的心得說一說,或者,比較黃海1976寫的〈銀河迷航記〉科幻小說中的科幻元素,兩者有奧妙之處。

老師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明後天也許有篇文章會見報,講的就是《阿凡達
》,請同學注意一下。

 〈 銀河迷航記〉、〈科幻之母的嘆息〉、〈不死的巨匠〉,今天講解到後面二篇小說,同學可以在本版閱讀,了解科幻的本質,是超現實與合理化,是兩個必要條件,請不要一直強調科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