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當地球停止轉動》,你去看了嗎?是誰讓地球停止轉動?
也許你懷著好奇心,想看看地球停止轉動之後的大災難,和浩大場面,如果你熟悉聖經的故事,會想到是否就是舊約聖經所說的事件,類似《約書亞記》第十章記載的重演?以色列首領約書亞攻打大城基遍,向神禱告,「日頭啊!你要停在基遍,月亮啊!你要止在亞雅崙谷。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直等國民向敵人報仇…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 

然而,影片中沒看到任何一件與地球停止轉動有關的事物,只在結束的最後一刻才以地球各式各樣的機器、動力、電力的停止,說明了人類一切動力活動停頓,不少觀眾意外,搞不清怎麼回事。本片上映後,帶來很多負面批評,除了情節串接不暢,故事未講清楚之外,結尾的倉促不明也是原因,我卻認為這還算力的結尾,嘎然而止,止於當止,氣勢磅礴,外星人就是要狠狠的告訴你,人類過度耗用資源,勢將帶來災禍。 

如果你認為沒有看到地球停止轉動的壯觀場面,而感到被騙了,不妨想想,從前常聽到天災地變或核子戰爭帶來世界末日的說法,不是指地球「硬體」的整個毀滅,而是指地球負載「軟體」(生物)的毀滅,這麼說來,「當地球停止轉動」(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譯名為求簡潔而帶含糊,講的是指地球上人類的機器活動停轉,算是象徵譯法。果真地球停止轉動,按照牛頓的運動定律,靜者恆靜,動者恆動;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如果外星人有辦法讓地球急煞車,那該當施加多大的力量在地球上,到時候所有的建築物、車輛、陸地、海洋都會飛向太空去了,我曾寫過一部小說《地球逃亡》 (目前只能在圖書館借到),假想太陽發生災變後,地球面臨被吞噬危機,科學家在南極裝設超級引擎,將地球像太空船一樣駕駛開,但地球在太空的航行必須保持等速(慣性),否則又是天災地變,如果地球旋轉太快,上面的陸塊、海洋是會飛出去的。

IMAX電影 驚心動魄 

我一年難得進幾次電影院,在大學開了「科幻文學」課,本來就應該常去看科幻電影,奈何我花不起那麼多的時間和金錢去耗在電影院,第四台的影片已多到讓你目不暇給,光碟影片也多到看得眼睛脫窗,看電影已成了負擔,除非特別準備了心情去享受視聽之樂,因此,看影片講求速效,少去「純欣賞」了。(唉,吃飯只求吃飽,不辨味美與否,也是可悲)。小時候一直到中年都是影迷,老了,卻少走電影院,如果你像我一樣老,就會同意我,這個世界電影和書太多,時間太少,永遠不夠用;就像世界上要買的東西太多,錢永遠不夠花的。不過,這回我改變吃飯的方式走入電影院-,哦!走入IMAX的電影院。 

《地球停止運轉》電影的預告場面聲勢浩大,從廣告的訴求來看,好像電影是為IMAX版拍攝的,如果你不是去看IMAX版,大概只能從一般電影的視野和觀點去欣賞。我天生好奇,不知IMAX版電影怎麼回事?有沒有台中的自然科學館的銀幕一樣大得讓人身歷其境,甚至鏡頭在天空飄移時觀眾會暈眩嗎? 

以它的劇情內容來看,在IMAX電影裡一定讓人震撼,驚心動魄,科技的美妙帶你置身新世界。就是這一點,吸引我去。 

這回特意抱著欣賞多於作功課方心情跑去大直的美麗華電影院, 剛好上海來的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葉永烈來電,說,剛到台灣,要待一段時日,這位老兄的《小靈通遊未來》,講未來世界科技發明創造的美妙生活的故事,在大陸曾經創造了三百萬冊的銷售量,葉永烈是科幻健將,如今是傳記文學的好手,前幾年來過台北,都是難旅館匆匆一見,這回打來我的手機,我正想去看這部電影,他說,他住在美麗華附近,我要了地址,以為去美麗華就很容易找到,結果當天下雨不能去,到美麗華是要坐捷運轉車的,我肺部開過刀,怕出門淋雨,當天沒去,過兩天去,已連絡不到葉永烈了,打了很多伊眉兒、手機留話、圢他手機,都沒有反應,天寒地凍的晚上,我去美麗華附近繞了一大圈子,到了此地才知不是兩條腿可以摸索走得動的,總算到了他講的地址附近,卻找不到他留的地址,老天,這地方太空曠了,地址不連貫,計程車也找不到的,何況我走路,天寒地凍,走得大汗淋漓,找到信義房屋,仲介人員給了地圖再摸索,打他手機就是要我留話,之後沒有再連絡上,後來才知他有事來台考察,最後急事匆匆離台。我唯一想到的有趣的事便是:葉永烈使地球停止轉動(一笑)。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從科幻文學觀點 看科幻大片 

作為科幻文學的創作者、研究者,遇到這樣的大片,不去看好像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同學。我該去看,去欣賞。 

好歹我的「科幻文學」課程是以文本為主,要是有介紹電影的話,是從文本的立場去探討科幻的意涵,換句話說,看電影時,心中得有一把尺,把電影盡量在腦子裡還原成文本的模式,以小說的觀點為之,間接去體會原著或原劇作者的意圖,跟一般的「純觀影」不一樣的。 如果你是看電影,寫影評,容易跟著感覺走,理不出電影背後的頭緒和意涵。

這個方法,也可以介紹給讀者,讓你站在「制高點」去看電影,不致被聲光幻影所迷惑。如果你身處三度空間,我則是四度空間,如果你受感動於劇情、或人物的遭遇,我則冷眼觀察原劇的科幻元素,思考它的合理化的所在。 

怎麼說呢,看科幻電影跟一般的電影不一樣,要抓它的骨,摸它的底,找它的根,至於它的枝葉細節和表現方式是次要的。
科幻元素,就是它的骨、小說原著是它的根、時代背景是它的底,科幻電影的的科幻元素在整部電影中佔有絕對重要的關鍵(讀科幻小說也一樣),以下就從這三個部分來談它。

《地球末日記》 衝擊冷戰時代
 
《地球停止轉動》影片係據1951年的《地球末日記》(註一)改拍,後者被奉為經典,但知者甚少,連我這個從1950年初──小學時候就是影迷的人(要感謝楊正有家在大甲開電影院,他好客帶同學看電影),也有所不知,我是讀到最近《當地球停止轉動》的影評後,找資料才發現,怪不得前幾年「科幻文學」開課時─-剛好二00四年8月24日英國《衛報》訪問56位全世界頂尖的科學家,要他們挑出最喜愛的科幻電影,選出十大佳片,依次是《銀翼殺手》、《二00一太空漫遊》、《星際大戰及帝國大反擊》、《異形》、《飛向太空》(Solaris)、《魔鬼終結者》、《地球末日記》、《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1953)、《駭客任務》、《第三類接觸》,而《地球末日記》列名十大佳片之七,當時我對這部黑白片,全無概念,從片名看來,好像是低俗的外星人侵略地球之類的故事,仿間也少見到科幻文學方面的介紹,直到「地球停止轉動」,才重新發現。
                                                                                                   圖:《地球末日記》是黑白片,製作的彩色照片。→

《地球末日記》原作,說到一個像人的外星人搭乘飛碟降落在華盛頓特區(這樣一個動作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都還是世人潛意識的渴望),外星人克拉圖原意是希望與地球領導人見面,警告人類勿輕易製造核子戰禍,認為人類的擴張已威脅到宇宙其他公民,要求廢除核武加入和平星球聯盟,但當時美國與蘇俄冷戰對峙正是激烈時候,飛碟被認為是俄國的祕密武器,外星人才準備送上給總統的禮物,還來不及說話,就被士兵開槍擊中,機器人立刻出動攻擊防禦,地球的兵器卻一點也無法繫傷它,外星人雖然被救活了,在一高大的機器人守衛哥特(GORT)協助下,逃開了追擊,躲入人類社會,並融入人類文化,以了解這個充滿暴力與衝突的族類。克拉圖和一對母子變成朋友,學習人類生活,又藉著小男孩認識了一位科學家,向科學界說出了外星人來到地球的目的,當科學家在開會討論時,外星人及時讓地球所有的機器和動力停止運轉(除了醫療設施外),以示對地球的警告,後來,軍方強制解散科學會議,外星人只好悻悻然回去。 

本片推出時,正值美國與蘇俄的對峙局勢逐漸升溫,冷戰時代剛剛揭幕,人們越來越擔心核子戰爭帶來世界毀滅,卻有這樣一部深刻批判性的電影即時問世,對時代的衝擊力非同小可,它隐藏的另一意涵是:地球上的人類本來是同一族類,古往今來卻嗜血殘殺、相互迫害不停,也許要等外星人來侵略地球了,才懂得和諧相處。 

為什麼1951年的黑白片會這樣令人回味,成為影史上的經典,2008年的《地球停止轉動》影評反應卻普遍不佳。這跟時代背景絕對有關係。

情節沒有銜接好,讓人看不懂固然是敗筆,也許是編導者考慮到舊片重拍,不需要過多的詮釋和細微末節的交代,然而,時隔半世紀以上,今日的影評人不了解故事的因果關係,未給予良好的評價。我以為,如果交待得太清楚,與舊片同一故事,又讓人覺得沒意思,編導可能以為舊片的故事者都講過了,新版就不須著墨太多,蜻蜓點水似的,點到為止,免得有畫蛇添足之嫌,結尾讓人類所佔有的地球一切機器停止運轉,意思是向人類發出警告,地球不能再讓人類咨意的破壞消耗,否則只有人類滅亡才能解救地球。本片的意圖有其正面意義,當南北極冰山遭漸融化時,適時推出此片,有心人也許會了解它的時代意義是建立在環保概念上,感同身受,無奈的是,電影的娛樂性沖淡了它的悲情訴求,當年站在批判核子擴張,擔心美蘇兩大強權擦槍著火,帶來人類浩劫,如今地球的氣候變異猶等於天高皇帝遠,天塌下來誰管得著。 

     地球停止轉動         可當科幻寓言童話


《地球停止轉動》的故事是原是站在全球性的環境危機的基礎上發揮它的主題,盡管科技場面震撼耳目,故事連慣不明,畢竟也表達了它的意涵,只不過被它的娛樂性沖淡了,影評人有從宗教觀點、有從政治觀點、有從環保觀點解讀,認為不如舊片,我想,我們目前的處境不似1951年美蘇對峙冷戰升溫時的恐怖,如果我們南北極的冰山融化光了,台北、高雄、上海、紐約、倫敦、東京全泡在水裡了,那時候就比1951年的情況還要嚴重,片子的震憾力、衝擊力就凸顯了。 

那麼,這部片子用成人童話的觀點來看,就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 

1951年羅勃‧懷斯(Robert Wise)的經典名作《地球末日記》,影評人就電影評電影,忽視了原作是科幻小說作家哈利‧貝提斯(Harry Bates,1900-1981)的短篇小說所改編,我們讚美《地球末日記》是影史上具原創性與創新、突破性電影,認為它影響了許多世代的科幻愛好者、作家與電影人。飲水思源,科幻小說作品被改編的何其多,原作者常站是站在一邊涼決,能在片尾字幕有一個「Base on the story by」交代就不錯啦,觀眾也很少注意這行字,觀影者總是憑著感覺走,少去挖掘電影背後的原著、科幻元素、原創由來,人人評電影,一部電影會有千萬種詮釋 。就影片論影片,電影脫離小說成為獨立的藝術品,影片的成就對於改編者當然功不沒,值得喝采,忽視了創意的來源殊屬不當,除非電影改編之後比原著的表達更富創意,電影則成為經典,如1968年的《浩劫餘生》(Planet of The Apes),電影改編自法國作家皮埃爾‧布勒(Pierre Boulle) 的小說,結尾部分卻修改成太空人早已回到地球,影片的結局是太空人跪在埋入沙灘的自由女神像前面咒詛著人把地球毀了,成為成為影史上不朽的經典畫面,可謂對原著小說的再創新。 

非常多的科幻電影是從科幻小說改拍的,我們在討論電影時卻忘了電影是來自小說,就像《達文西密碼》影片來自小說,小說又來自論著,成了電影,包括文學上的名著《一九八四》,而《美麗新世界》這部艱澀的小說也很快有人要拍了。研究科幻文學也應該是樣才是,否則討論的是電影藝術,不是在談科幻。科幻史上好像只有一部經典鉅作《二00一太空漫遊》小說與電影是完全合一的,一面拍一面寫,寫了拍,拍了寫,是值得小說與電影等量齊觀的。

回過頭來說說本片重要的科技與人文意涵吧!這也是科幻作品的元素運用所在。
奈米科技柀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科技主流之一,其他二者分別是資訊科技(就是我們所謂的IT產業)、遺傳工程科技,三種科技其中的任二項或三項都有可能合流,成為美妙無比的新發明,比如具有智慧的奈米機器人進入人體針對癌細胞加以攻擊或修復人體受損部分,到時人人可忘長生不老,因為奈米科技的發展前景可期,科學家有希望製造出堅靭質輕的物材,美國前幾年才斥資研發太空電梯,奈米科技的終極未來也許是個超級萬能科技,但也可能帶來地球大災難和生物大毀滅,國家地理頻道介紹過,科學家說,失控的奈米機器人,在地球上的危害是排山倒海的,在最好的情況下,所有生物在二十五年的時間內將全數毀滅。
 
《地球停止轉動》介紹了奈米科技的運用,恐怖駭人,狂風般的飛沙塵霧,所經之處,瞬間分解毀滅建築和設施,煙飛塵滅,它也進入生物體奪取所有物種生命,正是前面所說三種科技的合流,外星人已經控制得恰到好處,可收可放,本片藉著場面說故事,隱喻人類遲早造成天災地變,最後的全球所有機器停止轉動,當作對人類的當頭棒喝,且當科幻童話看吧!追溯它的原始意念來自反烏托邦小說,最先,英國的威爾斯寫了《當睡者醒來》(1899),講的是長睡的人醒來後發現未來的世界不如過去美好,反而變壞,被稱為反烏托邦的小說,但他對科學進步的信仰根深柢固,後期小說又大力宣揚烏托邦的理想社會主義,甚至想要「組織一個公開的陰謀集團」來創造一個更完美的世界,挑起文學界的反應。 

英國著名的評論家、散文家、小說家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1909年在《牛津和劍橋評論》發表了一篇〈機器停止運轉〉(註二),卻是針對威爾斯慣常描繪的唯科學是賴的未來城市,做了反面的說法:「那兒的人們做什麼都依賴機器,以致於沒有機器的生活,不僅顯得野蠻,而且是不可能的。」 「機器供我們吃,共我們穿,供我們住,通過機器,我們得以互相通話,互相見面,有了機器,我們才得以生存,機器是思想的朋友,懷疑的敵人,機器是萬能的,永久的,神聖的。」於是人的器官組織變成從屬了,只求適應每一個機器的動作,當機器停止運轉,人類只有滅亡。佛斯特的機器停止運轉,與《地球末日記》中的寓意有些差別,外星人是要利用它對人類提出警告。 

《地球停止轉動》中,外星人要讓人類想想,該怎麼對待地球,外星人本來是要毀滅人類,解救地球,最後受到人類之愛的感動,改變主意打道回府。如果你了解作品的背景的話,就這樣一部大片來說,它的童話性、寓言性,包裝在娛樂性的超大銀幕與震撼的聲效裡,已傳達了時代訊息,盡管被娛樂性沖淡了。 (完)








註一:市面買不到《地球末日記》的光碟,可以在這兒觀看全部的黑白片電影。
      雖然是經典片,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只有歷史價值,可能引不起觀眾任 
       何興趣,畢竟聲光效果跟目前的情況相差太遠了,因此市面上的到處
       可見的廉價光碟,都找不到這片子。
註二:有興趣讀者,可以讀E.M.佛斯特的〈機器停止運轉〉原文,在這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黃海作家部落格   的頭像
    黃海作家部落格

    黃海作家部落格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