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幻」氏家族的榮耀   
               (原文15000字,註釋3000字,本版披露約三分之一,並刊登《文訊》)

回到科幻奇幻小說在中文世界發展的問題吧!二十世初梁啟超與魯迅兩位大師分別譯介法國凡爾納的《十五小豪杰》、《月界旅行》,將科幻小說引進到中國來,成為科幻小說創作在中國萌芽發展的先聲,一九0四年荒江勺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也被認為是經過考據之後的中國第一篇科幻創作。梁超啟、魯迅與諸多知識份子的想法中,中國積弱已久,列強交侵,亡國滅種之危已現,尋求改革,迫在眉睫,推廣科幻小說這一文類,意味藉它宣導普及科學,啟發民智,達到興邦救國的宏圖大願,魯迅一向被推崇為現代中國文學的開山祖師,中文現代小說更因著魯迅的走向,以寫實主義為主流,從五四以來「在一片為人生、為革命而文學的熱潮裡,『寫實』成了通透歷史,改進社會現狀的法寶。」 著名的旅美學者王德威 近期在他諸多重量級的中文小說論著中,談到中文科幻小說在晚清時代一度風行,之後中輟,大為感喟,他追究原因,談到魯迅:

…其實不脫十九世紀歐洲寫實主義的傳統之一:人道胸懷及控訴精神。擺在彼時世界文學版圖上,算不得真正突出。…我們不禁要想像,如果當年魯迅不孜孜於《吶喊》、《彷徨》,而持續經營他對科幻奇情的興趣,對隂森魅豔的執念,或他的尖誚戲謔的功夫,那麼由他開創的現代文學,特徵是多麼不同。在種種創新門徑中,魯迅選擇了寫實主義為主軸──這其實是承繼歐洲傳統的「保守」風格。魯迅的抉擇已成往事,但所須注意的是,其人多樣的才華,他的抉擇不應是唯一的抉擇。後之者把他的創作化繁為簡,視為理所當然,不僅低估其人的潛力,也正泯除了在中國現代文學彼端,眾聲喧嘩的多種可能。

王德威的質疑和異想,意味著以魯迅的才華大可以在傳統文學之外另闢蹊踁,寫出優秀的科幻小說或科學小說 ,不必框限於寫實主義,由他開創的現代文學將會有不同的風貎,成為眾聲喧嘩的另一種可能,對當時亟待啟發的民智,產生作用,也許可以有效的達成科學救國,再不然,科幻文類也可以大大的發展,不必困守寫實主義,這是值得探討的科幻論述議題啊。 

紀大偉 最近也曾提到:「讀者(包括人在中國的讀者)可能會納悶,既然中國一直有人在寫科學小說,為什麼沒有聽過什麼名家?寫科學小說而出名的人不多,問題在於科學小說難以歸類…也難以在文壇上、社會上找到高枕無憂的位置。」 紀大偉故意避開了「科幻」講「科學小說」,並且繼續刺向當前文學發展的要害:

誠然,科普、兒童文藝、科學相聲恐怕得不到科學家的重視,也不會被文學家垂青,總之,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可是,在文學充滿危機感的當下,我們能夠死守大雅之堂內的世界嗎?

兩位學者無巧不巧,不同的時地發出科幻奇幻式的感喟。 

魯迅之後,其實大陸曾經有過科學文藝風行的時期,大陸在改革開放至今的科幻奇幻文學發展,蓬勃異常,如今已把台灣遠遠拋開,四川的《科幻世界》成為全世界銷路最大的科幻雜誌,最多曾銷到四十萬份,還有其他數不清的奇幻類雜誌、科幻奇幻大獎、相關出版物、影視節目,重要作家劉慈欣、王晋康、星河、韓松、今何在、蕭如瑟、江南、今何在、滄月、小椴、蔡駿、鳳歌、阿越、燕壘生、蕭如瑟、楚惜刀、蕭鼎,人才濟濟,動輒以數十字、百萬字超長篇出現,科幻奇幻作品讀者以年輕化為主,名單上的作家每本書初版都在十萬冊以上 ,程婧波奇幻作品甚至進入國家級的《人民文學》刊物,與台灣李知昂、夏佩爾、蘇逸平、九把刀、藤井樹、李伍薰、葉李華、蝴蝶的作品,得到年輕人喜愛是同樣的,卻不能爭取以英文為主的美國雨果獎,獲得世界性的矚目。科幻奇幻兩種文類,相較之下,奇幻文學成為熱門文類,科幻仍屬不成比例的小眾。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幾十年前就有的情況:

有些作家發現,在他們的作品標上『科幻小說』的標誌,影響了銷售。因此像馮內古特曾一度堅決要求,他的小說應做為主流文學作品來銷售。

與美國情況相同,台灣近年的出版物,也是寧願把「科幻」兩字縮得小小的,藏在封面不起眼之處,像克萊頓的《奈米獵殺》、《侏邏紀公園》,布雷伯利的系列作品,或是2006雨果獎作品《時間迴旋》通通如是,科幻小說被當作是一般暢銷翻譯小說上市。 

這樣說來,非寫實小說在人性深處本來就有阻礙吧,只有兒童青少年比較容易接受科幻奇幻。(這也是個值得探索的議題啊) 

台灣在1968年科幻小說出現之後的發展情況,也許可以回答王德威的質疑異想。張系國在台灣可說是科幻文學教父,他左右開弓,在純文學和科幻小說造旨,影響深遠,他的科幻小說剛一出手時,已走在兩岸中文科幻的遙遠前端,一般作者難以望其項背,早以擺脫科普教育為內涵的包袱,張系國所做的,或可說是王德威想要魯迅做的,而倪匡小說隨後佔據了科幻奇幻文壇和市場,交通大學科幻中心主任葉李華一再呼籲「化玄幻為科幻」、「填補倪張斷層」,在他的〈科幻小說講義〉中說得真切:「張系國的作品犯了陳義過高,以致曲高和寡的毛病;倪匡的作品則因市場考量,而過於通俗甚至媚俗(倪匡堅信暢銷小說必須媚俗)。因此一個叫好,一個叫座,二者在內涵、立意、文學價值、(尤其重要的是)讀者群上非但沒有交集,甚至還有一大段距離。」 至於,紀大偉所說科學小說未能發展,是因為難以歸類,確實也是問題所在,換句話說是,找到文學與科學之間的閱讀者僅是小眾,通俗小說的閱讀者才是大眾(奇幻比科幻通俗呀),這個關鍵所在,我在結語中說明。
我懷疑,魯迅如果傾力寫作科幻奇幻小說,像張系國一般左右開弓,面對整個世界文學的潮流,他能左右多少,在中文世界他能有如凡爾納、威爾斯、艾西莫夫、克拉克…作品的影響力?在一個亟待開發的中國,如果要推廣科學,寫作科普作品比科幻小說更為有效呀。科幻小說可以刺激啟發好奇和想像,要將它當作科普工具,是一直到今天很多世人的迷思。紀大偉又說道: 

在許多國家的近當代文學史中,寫實主義經常是大鯨般的主流,而科幻文學是小蝦米一般的新進文類,又,小蝦米可能有很多種,並非只有科幻這一隻。 

台灣文學主流以寫實主義為正宗──大陸也一樣,一般文學獎評審排斥科幻奇幻意味的小說,偶爾有類似作品闖入,必得有濃厚的文學性,通透深沈的人生哲理,有其藝術品味和價值,而非以耍弄玄奇怪異、曲折離奇的科幻發明或美妙玄想為能事。台灣最早以科幻小說進入聯合報中篇小說獎而得獎的是黃凡的《零》(1981年),由於科幻小說與傳統文學在同一舞台相競,曾在評審會議上有過引人注目的爭議,這也造成張系國之後倡議將科幻小說獨立設獎,在中國時報辦了科幻小說獎,1990年1月也創辦了台灣「當時」唯一的科幻雜誌《幻象》 季刊,七期後停刊。

圖:左起為張之傑、張系國創辦的科幻雜誌,右為四川的《科幻世界》。 

在我評審教育部文學創作獎的過程中,也曾發現優秀文學作品滲以奇幻因素,有的未獲認同失去得獎機會,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張經宏〈香蕉‧蛛蜘‧猴)入選首獎,2008年一篇〈神燈〉,我和另一位評審認為可以入選,但表決時未獲通,寫實主義還是左右我們的文視野。 

科幻奇幻的滲透、內爆和擴散 

根據我的觀察,正統的所謂主流文學已在不知不覺中、有意無意加入了科幻、奇幻的元素,比如九歌出版公司兩百萬元文學獎2008入圍的《黑色的旋律》(香港作家譚劍)就是一部後現代文學作品,在都市男女的情色情節中加入少許科幻元素,另一部周桂音的《月光的隱喻》,是科幻奇幻色彩濃厚的反烏托邦小說作者不諱言受了佛列茲朗(Fritz Lang,1890 –1976)著名的默片《大都會》(Metropolis,1927)的影響;李潼的《望天丘》少年小說,藉著被飛碟帶走的人寫出的鄉土歷史變遷;董啟章《安卓珍妮》以文學之筆把女人和蜥蜴結合一起,反思不需男性的雌體存在,〈少年神農〉,講神農出現人間的神祕的奇幻小說;李敖的《虛擬的十七歲》,神來之筆,把晶片裝入高中生腦袋,讓她知識大開,與博學老人倡談人生哲理。著名的《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的另兩部作品《數位密碼》、《大騙局》,在科技驚悚中加入了科幻元素。科幻奇幻元大量滲入當代主流文學或通俗文學裡,兒童文學更不必說了。然後,我們看到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前四年,有三部奇幻長篇攻克美國的雨果獎,顯示科幻勢力的淡化或退潮?科幻融入大幻想的洪流裡了? 

柯喬文說的更嚴重,令人警醒:「科幻逐漸分化到無法框限的狀態,…將成為文類敘事的共同話語,在此同時,『科幻』本身亦解消其中,也就是隨著數位資訊橫溢,科幻文本的內爆,使得科幻文類的不復存在,這從西方S.F.的簡稱,究竟是慣習所謂的Science Fiction與Science Fantasy,還是側重科學推理的Scientification、Speculative Fiction與Science Fantasy,亦或太空的遐想的Space fiction、Science Fantasy,從後視鏡看去,這些創作的元素,或多或少都包孕文本中。」 這讓我想到科幻學者愛羅克講的「有多少科幻作家,就有多少科幻定義。」在我的《台灣科幻文學薪火錄》我給科幻下了一個最大公約數是「合理化的超現實想像」,再簡化一下,就是「『如果』的藝術」。 

台灣兒童科幻奇幻的重要主題

環保生態與反烏托邦思潮,是台灣出版的科幻小說的兩大主題,兒童文學則以前者居多。台灣從1990年代張系國創辦《幻象》雜誌,又自辦科幻獎,主流文學作家也紛紛投入兼寫科幻,如葉言都、黃凡、宋澤萊、張大春、平路、陳克華、張啟疆、紀大偉、林燿德、心岱、楊照、洪凌…迭有佳構,九歌出版社的現代兒童文學獎,也常以科幻作品入圍或得獎,形成了台灣科幻文學追求「文以載道」,不與通俗文學合流的傳統。記憶中美國主流作家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霍桑、馬克吐溫、傑克倫敦、費茲傑羅…都寫過科幻。  

黃凡獲得聯合報中篇小說獎的《零》、 宋澤萊的《廢墟台灣》,都是主流文學作家的力作,卻可說是《一九八四》的台灣版,後者更將環保概念與反烏托邦主題兼容並蓄,談到核能電廠災難和電視洗腦與思想監控;張啟疆獲得幼獅文藝科幻小說首獎的〈老大姐在注視你〉,將歐威爾小說中的「老大哥」反諷寫成了「老大姐」;心岱的《地底人傳奇》寫出了生態寓言;黃海獲得洪建全文學獎的少年科幻《奇異的航行》講智能老鼠在太空以電腦和機器人管理星球的故事;1989年黃海獲頒國家文藝獎的《大鼻國歷險記》,首度將科幻與童話結合,寫出了生態危機的兒童文學寓言,文中提到的機器人把核子廢料投入太陽焚化爐的概念,張嘉驊2000年七月出版的《宇宙大人》(獲中華兒童文學獎)則承襲了同樣的太陽焚化爐概念,寫出一個滑稽突梯的宇宙故事,是詼諧娛樂的少年科幻童話;這些都是呼應了一九八0年代興起的風起雲湧的環保概念。黃海的「文明三部曲」,三部成人的長篇科幻小說:《天堂鳥》、《最後的樂園》、《鼠城記》,更瞄準生態大災難之後的星球世界,以史詩方式貫穿了三部小說的時空。 

九歌兒童文學獎,近年已成為台灣兒童文學的重鎮,取代一九八0年代前後的洪建全兒童文學獎,諸多作品,不乏科幻佳構,大致脫離不了生態議題和科技文明災難的省思,劉台痕的《五十一世紀》寫臭氧層破壞後,人類躲到地底和海底生活,綠色植物滅種之後的疫病反撲;胡英音的《安妮的天空,安妮的夢》,藉著項練形狀的心念幻真機穿梭生死兩界,探討死亡與生命的意義;張永琛《隱形恐龍鳥》寫死而復生的機器人與科技的善與惡;陳曙光的《戈登星球奇遇記》,以外星人的眼光投射出對地球人摯愛與關懷;陳愫儀的《孿生國度》寫的是缺少感覺的複製人和人進入電腦世界的奇遇;眠月的《少年行星》講的是移民到類似地球的外星球的故事;侯維玲的《二0九九》講的是基因重組人與二十一世紀的生態災難和可怕的戰爭;王晶的《世界毀滅之後》,寫核爆浩劫後主角落入地底變種人掌握,掙扎逃生的經過;王樂群的《基因猴王》講的是一個人腦猴身的生物,在人境與猴類社會之間過的不同生活的掙扎情況和心理困惑,涉及遺傳工程科技帶來的影響。 

奇幻小說自從《哈利波特》、《魔戒》風行之後,朱學恆成立奇幻基金會,希望把台灣的奇幻小說推廣到全世界,他的作為一如張系國當初推廣科幻的決心氣慨,我們且拭目以待,由於奇幻比較不需要透過思考閱讀,一直擁有比科幻更多的讀者,在中國大陸和日本,科幻小眾,奇幻熱門,我們也看到眾多出版社爭相出版網路奇幻小說,2005年被認為台灣的部落格元年,同年美國的普利茲新聞獎領先全球將網路文章納入評選範疇,成了106年來破天荒之舉。網路對文學的擴張稀釋,反而形成文學危機。早在一九七0年之前,麥克魯漢便預言五十年後印刷文明的沒落,冷媒體讓位給熱媒體,報紙將不存在,部落格的出現,接續網路文學興起之後,承繼了報紙副刊的式微,如今,每一個部落格,都是個新聞台,都是個出版體,都是副刊,版主都可以發言,留下影音,儼然人人皆作家,只要敢寫敢說,網而優則出書,於是,網路文學、奇幻文學的年輕化、俚俗化、快餐化,勢不可免。 

袁瓊瓊主編九歌出版《九十一年小說選》的序中說到台灣大部分的網路小說作者水準普遍不足,有「劣幣驅逐良幣」的趨勢。東華大學的須文蔚憂心,網路文學原本強調純文學、邊緣、前衛、實驗、社區與小眾的內涵精神,在消費導向下,更加商業化,耶魯大學Alvin Kernan 1990提出的「文學死亡」看法,不無道理,網路高度互動的特質,將鼓動網路社群的民粹主義,而新的隨選列印與電子書技術,通俗文學商機更盛,純文學將順便搭售,將陷文學絕境 。 

幻奇文學創作的轉機契機 

當主流文學之火面臨熄滅之際,紀大偉提醒文學創作者不應死守在「大雅之堂」內,也許科學小說是一條新徑,王德威也臆想,如果二十世紀初魯迅也有科幻奇幻的大著引領中文世界,將會有不同的局面。 

我的淺見是,科幻小說是介於文學與科學之間的品種,它是「文學與科學」兩座大山的谷間玫瑰,有時玫瑰長在靠近文學的山坡,便與奇幻文學、寓言、童話,甚至神話混同,或毗鄰而居,當它靠近科學的山坡,便與科學小說、科普小說混同,或毗鄰而居。 這個美麗山谷,還在等待著追尋烏托邦者移民。 

請問你:如果你想吸收科學知識,你會去讀科幻或科學小說嗎?在數不清的媒體及時普遍傳播下,科學知識的解說已不大需要使用小說來處理,除非你是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寫的科幻書,或者他的《時間簡史》科普書,或是像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卡爾‧蕯根(Carl Sagan,1934-1996) 的作品,或其他專業科學家寫的科普。科學小說與科普已有某些重疊,今天的科幻小說大致已缷下科普的擔子,變得廣義化了,很多作品呈現的是假想的科學、或偽科學、假設的邏輯、架空的世界,與科學關係微弱呀,只有當科幻奇幻小說變得有豐富的人文思想、社會關懷和哲理意涵,才會有雋永引人的價值。 

你讀科學書是為了求知,讀文學書又為什麼?是為了感悟人生情境和生命義理吧,如果科幻奇幻小說夾帶砂泥垃圾,廢鐵妖獸,你要讀嗎?你讀得下去嗎?通俗文學本來就有娛樂功能,科幻奇幻寫得情色、俚俗、辛辣、火爆、刺激、玄怪交加,也能驚世駭俗一番,吸引廣大年輕讀者,為作者賺得豐足銀兩,明星作家不知能維持多久?就算不成為泡沫,世上也只有少數幾顆亮星吧! 

因著數位媒體的興起,如果科幻奇幻文學與傳統文學一併衰微,我們該做的也許可以在嚴肅與通俗文學走折中之路。科幻小說是一種中間文學,這是我在交大科幻中心2003年學術研討會演講的論點之一,意思是,科幻小說盡管通俗,仍須有藝術追求,奇幻小說也該如是。因為藝術的規律可是古今中外不變的,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1897年-1986年),對文學上的低級趣味甚至指為「嗜痂成癖」,涵蓋黃黑、偵探、風花雪月爛調、口號教條等,認為「把黑幕化為藝術並不容易」 。美國科幻學者詹姆斯‧甘恩(James Gunn)在六卷鉅著《科幻之路》說的話,格外令人警醒惕勵: 

暢銷書的藝術質量不一定高,但另一方面,去年的
暢銷書往往今年已成了昨日黃花,而藝術水準高的書則歷久不衰。科幻小說的讀者像主流文學的讀者一樣,十分傾心於小說的藝術水準,也許比主流文學的讀者更重視小說的藝術質量。

再看大陸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受矚目的科幻作家劉慈欣(↓見圖), 2009年5月31日剛剛的來信:
 
目前大陸奇幻的市場確實比科幻好許多,作者數量也比科幻多,且其中專業作家占多數(科幻作者大多是業餘),但奇幻市場不如科幻穩定,泡沫很大,起伏不定,與科幻相比,奇幻小說篇幅都很大,但真正經的起時間考驗的作品也很少。

台灣的情況,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此不細說。最後,我們回到寫實主義路線僵化的框架的問題,也是科幻奇幻或許可以在未來得以突圍而出的可能。 

李歐梵教授曾經嚴正呼籲過:中國(包括台灣)現代文學的兩個最大危機,一是狹義的社會性和愛國思想,一是創作上的寫實主義傳統,中國作家太重視現實,不重視虛構,太過感時憂國,不自覺的為自己加了一個「現實」的框框。拉丁美洲的馬奎斯、波赫士等人和東歐 的昆德拉都是值得我們借鏡的。他認為拉丁美洲文學早已超越英美文學,他還擔心自己的說法會帶來兩岸的批評。 李歐梵不必然是為科幻奇幻打氣,但我們可以轉化科幻奇幻的內涵,加上藝術經營之後,與魔幻寫實不過一線之隔,向魔幻與科幻奇幻間的模糊地帶靠近,或能開拓新境界,也許達到李歐梵意想不到的成果。作家如果不急功近利,蓄積能量,潛心苦幹,在沒人想做的地域耕耘努力,也許危機就是轉機。 

我們不必學做硬科幻大師亞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2008), 眼前英國尼爾‧蓋曼(Neil Gaimam,1960)的奇幻小說,三十萬字的《美國眾神》,奪得2002年雨果獎,寫作方式和現代史詩格局,就是一個可供學習參考的典範;一群當初隨著歐洲人移民到美國的神祇,被冷落遺忘了,流落美國各處,成了低下階層的人物,他們要集結起來,恢復昔日的光榮,因為美國人今天崇拜的神,是汽車神、網路神、電視神、信用卡神,於是引起眾神戰爭。這不是童話傑作,是什麼? 

2001年雨果獎最佳短篇小說朗福德(David Langford)的〈另一種黑暗〉(“Different Kinds of Darkness”)寫的是一個陰森恐怖的故事,在一所中學裡,為了保護學生不受恐怖份子的侵害,學生們被植入了電腦晶片,以致於校園以外的世界隱沒在黑暗中,大人們卻能在黑暗中來去自如,最後靠著學生們的智慧破解戰勝了束縛。像這種富於深刻意涵的科幻,將是新典範。這不是青少年小說傑作嗎? 

對創作者來說,電腦利器的出現,方便行文,有如神助,隨時有幾十人為你抄寫改稿,作家不再是「爬格子」的動物,不再似從前般嘔心瀝血「筆耕」,眾多世界性的資料庫為你開啟,當印刷文明逐漸沒落,電子書報盛行以後,作家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科幻奇幻文學也許配合多媒體的製作者藉著輔助畫面和聲音,使讀者完成愉快的「閱讀」,這應該是人類有史以來作家最豐富運用材料的時代,作家即將運用新科技迎向新文藝復興之戰。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啊。 

(原文15000字,註釋3000字,本版披露僅約三分之一)
--------------------------------------------------------------------------------------------------
 附帶提供以下思考題供探討,有興趣研究者或可寫成論文: 

一、 為什麼科幻奇幻小說偏向年輕化的讀者(包括年老者卻有年輕化的心)
二、 如果魯迅也寫科幻奇幻小說,能夠改變中文寫實主義的主流框架嗎?(當然,本文的論述未必精確的當。)
三、 如果像紀大偉所說,主流文學的寫實主義改變方向,向通俗靠攏的話,可以拯救瀕死的文學嗎?
四、 科幻文學靠近主流文學的作家或作品?
主流文學靠近科幻的作家或作品?
公認的世界文學名著中有無類似科幻的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對科幻文學有否關注,如何詮釋?
台灣的主流文學作家有哪些科幻作品?
台灣的科幻作品獲得重要文學獎的舉例?
美國科幻作品與主流文學的情況?
世界級文學大師,具有科幻/奇幻意味的作品?
古典經典作品具有科幻奇幻意味的作品有哪些?
兩岸科幻奇幻文學的發展比較?
兩岸科幻奇幻文學受到美國多少影響?
五、 最後的建議,論文寫作除了論述個別作家作品之外,希望能對文學或文化現象全面性的綜合分析考察;作家作品的歸類比較;才能佔有制高點,統攝透視鳥瞰文學的潮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