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帶給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對人類文明的反思,一直是科幻小說重要的核心主題。臺灣主流文學作家吳明益《複眼人》、賀景濱《去年在阿魯巴》、張啟疆《26》、伊格言《零點》、駱以軍《女兒》….近年不約而同將科幻元素融入文學作品裡,主流文學向科幻逐漸靠近,也觸及了科幻核心。最近大陸正掀起將科幻小說趕拍電影的熱潮,不管是劉慈欣《三體》、韓松《紅色海洋》,也都蘊涵了這樣的內核。這樣看起來,主流文學園地長出來的「文學科幻」,跟科幻園地長出的「科幻文學」,雖然逐漸融合共唱一個主旋律,或有不同風味,兩個園地長出的兩種果子的成色、酸甜度、可口度,就等著行家去評鑒品嘗了。 

李伍熏的長篇小說《3.5:強迫升級》, 也盤旋在這個科幻旋律上,以無比宏觀角度從全球化、公平貿易、自然生態保育和人類永續生存的觀點彈唱出憂慮、恐懼和希望,這本書,猛一看書名,也許會被誤會是一本電腦工具書,其實是企圖導引讀者思考面對高端科技──使用網路將物品瞬間傳輸的管路設備「量子傳送環」一旦發明使用之後,所將面對的情況和後果,(也可以說是強迫讀者腦袋升級)。科幻小說被稱為思想實驗有力工具,作者李伍熏以無比的創意快意,透過這部厚重的小說,向人們宣示,這不是核彈,但是威力可能更勝核彈,這項偉大的實驗場就在這本三百五十 頁的小說裡試爆,並且借著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呈現全世界翻天覆地的改變,以及文明的悸動。 

作者李伍熏寫作本書之前,以親身經歷的印度之旅和漂泊五年的職業生涯的所感所思,醞釀出以未來為背景的這部大氣磅礴的小說,也可以說是科幻現實主義情懷的體現,顯見其孕育苦心和他完成超凡寫作偉業的執念和定力。 

小說的楔子是令人心驚的《決戰周日大胃王》,小模特兒小靜當著電視觀眾面前表演的第二十六集總冠軍決賽,她所吞下肚的食物,是足以車載斗量的不可思議的巨量,不知可以填飽多少人肚子的食物,隨之她也當眾揭開了自己食量和進食的速度的秘密,來自於只有三點五公分的量子傳送環,以高速傳送出食物。這是結合虛擬的網路和實體物質傳送的新科技,在直徑三點五公分的尺度下,只要有智慧手機、無限IP分享器接上電腦,借著無遠弗屆的網路傳送到另一端,被另一個量子傳送介面從數碼還元成物品,凡是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接通,傳送大量物品。於是,這個新發明也就以相當於手機普及率三倍的數率,擴散到地球上的每一角落。最先受惠的是咖啡、可哥與巧克立產業,從產地到消費顧客不經過剝削,「公平貿易」的呼籲聲也成絕響。其他五榖類作物、糧食作物,凡是直徑小於三點五公分的所有作物,都可以直接送到生鮮超市里,甚至也取代了農用收割機。 

小說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相互交互運用敘事,開始時展現了「我」在屎海尿海工作,驚人的排泄物淋漓澆頂的畫面,令人震撼,接著主角之一的柯煥擔任單體農業作業員,穿上戴著兩隻螺旋漿扇葉,等同人形直升機,被稱為「天農」,執行灌溉、施肥、除草等工作。傳送環的出現與應用,將這個世界變得更平坦、更自由,更少的剝削,更多的公平正義;故事筆鋒一轉,八年來「強迫升級」運動的結果,聯合國大會的許多先進國家試圖通過《人類量子數據資料庫法案》,透過傳送環的系統檢監控世界上每個人,因此在全球一百三十五個國家激起反對群眾,不約而同在萬聖夜戴上南瓜套,在各國首都進行沸騰的南瓜之夜抗議大遊行。 

小說進行四分之一篇幅之後,開始觸及了科技或科幻的議題經常被提起的技術的邪惡與美好,這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j. Dyson)所一再強調的,科技往往有其正面與負面的力量,它可以是向惡的,也可以是向善的,科技的兩面刃,正是好萊塢很多科幻電影的共同主題,如果沒有科技的失控和誤用,就難以構成戲劇的衝擊,小說也如是。 

傳送環出現後,改變了世界,卻因為很多人以投機的方式濫用,很多少陷入困境而家破人亡的,人們過於依賴這項技術,甚且讓它反過來吞噬了我們的文化和習俗;既得利者像守財奴一般死守著搖錢樹,醒悟者卻要親手毀掉自己的搖錢樹,於是,有了大義凜然思考「在傳送環的便捷和人類物種的存續之中作一抉擇,主角柯煥、劉子靜、林靖凱三人決定發揮了正義的力量,選擇底破壞傳送環,以避免可能無形中加速了這世界的滅亡。 

小說從趣味的解謎探索,由於傳送環的專利擁有者張文貴(瓦連科夫科技公司總裁) 被綁架,開始尋找「解藥藍圖」,而那個解藥的謎底就與一個時鐘的三個指標所指涉的意義有關,於是展開了007式的歷險和推理解謎。文中對於印度、香港、紐約曼哈頓、衣索比亞等異國風情的描寫,旅途見聞,各種不同行業如調酒師、魔術師、咖啡屋、漢堡店、餐飲業,描寫深刻且生動。提到科幻作家柯煥(名字有暗示) 曾經寫過一本書《5公分:傳送世界》講的是藉由網路來傳送物體的概念,就是科幻被現實的發明所打敗,反諷了科幻的無力與無知。科幻作家的恐懼是現實中早有人在研發你的科幻點,甚至早已公諸於世,而你仍孤陃寡聞。臨了,一位渾身的傳送環閃耀著蒼藍色光點的幾何俠,選擇在紐約市一飛沖天,穿梭在紐約市繁華的夜空,聯合國大樓前鎮暴員警和國民兵集結,幾何俠在橡膠子彈的攻擊下,全身起火燃燒,像火流星一般爆出璀燦光暈,以身殉亡。 

最後的解謎,作者藉此詮釋了反烏托小說的重要意涵,一個看似完美如烏托邦的理想世界,實質卻隱藏著極大的缺陷,原是傳送環的原始設計者鄭兆玄,看透了人性的不可信任,設計了「解藥」,謎底我就不多透露,以免讀者喪失閱讀樂趣。

李伍薰這部《3.5:強迫升級》長篇科幻,讓我們看到了輕小說與嚴肅小說的美妙融合,科幻與推理的融合嫁接,在出版業衰落的此際,也指出了一個新的寫作方向;對於全球化的科技、經濟、文化以至科幻文學作出深澈反省,小說精心設計的結構、敘事技巧,在科幻與文學之間的表現,堪為兩岸華文科幻令人矚目的典範。 

作者伍薰(李伍薰),臺灣科幻、奇幻小說作家,亦擔任漫畫、動畫編劇。

臺灣大學碩士,自2002年起平均一年發表一部長篇作品,20022003年兩度獲得倪匡科幻獎。20102013年分獲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奇幻長篇」、「最佳新銳科幻作家獎」銀獎。 

作品巧妙融合生物學素養,如講述海洋遊獵民族的《海穹英雌傳》、揉合鳥類特徵的《飄翎故事》、古生命與地質史的《生命之環》;近年回歸關注社會議題,代表作為在公平貿易、全球化等經貿議題上描寫深刻的《3.5:強迫升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