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石溪、楊紅櫻  臺北兩場交流座談會有感--
  西進:臺灣作家再生的活力
    ‧黃海‧          
                                    

在科幻小說史上,「人猿泰山」的故事也被列入科幻,那麼動物小說在廣義上也可以是一種科幻小說,至於科學童話納入科幻也更不必多說了。動物小說與一般科幻小說寫作操作模式相近,也有迥異之處,兩者都是利用已知的現象去擴大想像;前者與現實有較接近的連系,較需要生活與觀察經驗,後者比較需要較多的知識去虛構故事。科幻小說的定義,我以.「超現實」、「合理化」兩個條件即可以構成,按照這個定義去分類大致是有效的,故而電影《史前一萬年》或《人猿泰山》,也是科幻,因為它呈現的是超乎我們現實之外的另一現實,而且是經過「合理化」敘述包裝的。

2013年 二月二日上、下午分別參加了兩場文學活動,都是來自大陸的著名暢銷書作家的交流會,我過去成人或兒童科幻都寫,也與兒童文學界有淵源,就被邀參加了。上午是兒童文學學會、國語日報、聯經出版公司主辨的「動物小說大王 沈石溪 文友會」,下午參與了為科學童話作家楊紅櫻出書而舉辨的「海峽兩岸兒童文學作家交流會」,兩位作家的書籍銷售量都達到臺灣這邊難以想像的天文數字,讓我有很深感觸。楊紅櫻女士的作品以科學童話為人矚目,她的科學童話,正確的說是科普意義的童話,因為童話具有幻想性和科學性,納入科幻也順理成章。

沈石溪  動物小說藉文革改稿班精煉

沈石溪先生的動物小說,1990年代就由民生報兒童版主編桂文亞引進臺灣並出版,在臺灣已有相當多的讀者,這天的交流會氣氛熱烈,現場席地圍坐了五、六十位兒童文學學會會員、讀者、文友、老師,在這文學冷漠低潮的時際,是出我意料之外的,沈石溪侃侃而談,講述文化大革命之時,他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村寨居住的經驗,他在此結識妻子並生育子女,生活十八年,聽聞許多動物的故事,自己也閱讀了許多有關動物行為學的書,諸如《所羅門王的指環》才有那些動人的創作;也因為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機制,他的作品可以經由專業改稿班為他改稿,一再修改,錘煉得更為精緻優雅。


沈石溪說他自己認為最滿意的作品是《狼王夢》,被問到〈再被狐狸騙一次〉有無可能是真的?內容講的是母狐為了保護妻子和子女故意在洞口當著獵人面前意表演自己咬傷自己的戲碼,作者說各種動物不管是狐是鳥,做母親誓死保衛自己領地和兒女是常見的,本來狼一聞到人的氣味就老早躲得遠遠的,不會出現在人類面前,但有時候會有一隻老狼故意遠遠的現蹤徘徊不去,為的是把獵人引走,讓狼族有時間逃脫獵人追殺,不讓你發現他的家族,動物是否有語言系統很難說,在情感層面上母愛的表現比比偕是。動物為生存競爭,領土意識強烈,其實是為了保護自的生活圈。動物為了繁衍下一代而找伴,也會出現選擇和考驗對方的情況。
聽眾問他《保姆蟒》,真的可以照顧小孩嗎? 他說蟒蛇溫馴,可以盤成一團,小孩在夏天在是可以在蛇圈內的空間睡覺,非常涼快,至於蟒蛇照顧小孩是誇張的想像。
    沈石溪謙稱自己作品與西方經典作品有差距,但如果能翻譯成英文讓西方人閱讀認識,或許可以與之相提並論或超越西方作品也未可知。由於動物情義的描寫令人感動,雖然有的情節殘酷血腥,訴諸生物的生存競爭法則,被拿來做為閱讀和教育範本。

    楊紅櫻  發跡于臺灣的文學獎

被譽為「中國的J.K.羅琳」的楊紅櫻女士,作品總銷量不止媒體所報導的5000冊,而是6000萬冊的天王暢銷作家,納入中國作家富豪榜首,她的作品最早是她擔任教師時念給學生聽的故事,引來興趣而繼續寫下去,帶來意外的成果。如今,除了簡、繁體中文版,作品在全球已有韓文、泰國、英文、西文等多種語文版。楊紅櫻說起自己的發跡,竟然是因為在臺灣獲獎所致,但也許這只是她來到臺灣的禮貌性謙詞。楊紅櫻回憶,大陸一直到90年代初期幾乎沒什麼兒童文學,倒是臺灣當時曾舉辦了兩岸兒童文學比賽,楊紅櫻在臺灣連續抱回好幾屆大獎,才在大陸打響名號。反觀今日兩岸兒童文學消長,楊紅櫻在大陸輝煌獨霸,眾所矚目,「還是要回到初心,我只想著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想成名。」





臺北的龍圖騰文化公司2013年起在台推出,《科學可以很童話》系列八冊書,圖文並茂的科學童話,這樣華麗的出版和包裝是我多年來一直夢想的作品呈現樣貌,我個人創作了少少的科學童話,因為臺灣出版環境的不堪,除了九歌出版社出版的彩色版《黃海童話》(福書少兒童出簡體字版)差堪一提之外,其他就是有得獎卻不甚受矚目的少年科幻小說。
   楊紅櫻是第二度來台,上次來台是2005年跟著一群教育專家,在臺灣進行教學觀摩與參訪,曾經擔任小學語文老師、童書編輯的她,上次來台帶給她相當大的震撼。像是《白雪公主》故事,在臺灣校長口中可以分別出「漂亮」與「美麗」的區隔,還探討了兩個女性的內在。因為受到啟發,開始創作比較輕鬆幽默的《淘氣包馬小跳》系列,成為銷量1600萬冊的學童愛讀物。楊紅櫻表示:「一開始馬小跳被很多教育專家抨擊,認為這個人和故事不夠『典範』,但我並不想從教化的角度來寫,而是創造一個鮮活的角色,讓孩子跟馬小跳一起成長。」楊紅櫻說直到小學3年級,她的「3」還會倒著寫,「誰不是從犯錯中長大呢,成長最佳狀態不應是直線而是螺旋狀的。」 (注: 本段參考《中時電子報》)

   臺灣缺少科普傳統 不利科普科幻

以上兩位元作家都在演講中提到,作品能夠達到天文數字的銷售,很大的原因是來自教育單位的集體採購,因為是兒少文學的書,需要家長老師和學校的提點指引。
我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何臺灣在動物小說和科學童話這個區塊上面不受重視近乎空白或極為稀少?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臺灣缺少科普傳統;更明白的原因是臺灣的人口與大陸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無法支撐起作家賴以生存滋養的空間,說得淺白些,小池子養不出大魚。即使科幻童話在臺灣有著基本上的小眾讀者,但還只是很少的數量啊,難怪兒童文學作家謝鵬文在網路上說,他在臺北國際書展巧遇林文寶教授,林文寶談到楊紅櫻這次來臺灣,即使她貴為中國年收上億的作家富豪之首,但她的作品在台反應顯然冷淡,這是值得研究的現象;另一方面林文寶提及想推臺灣的兒童文學作家打入中國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臺灣這邊的作品太零散,無法系統化的經營個人品牌。

其實楊紅櫻作品在臺灣的反映也許言之過早,有待時間確認。

我要補充說明的是: 臺灣類似作品量太少,缺少系列性的大著,雖然有某些質精的作品,無法抵擋產量稀少的貧血,臺灣的作家寫作的時間零散,全都只能利用工作之餘暇寫作。管家琪的作品風格與楊紅櫻相近,產量不少,她已移民上海,聽說也有可觀的收穫。另外,大陸當紅的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三體》一套三冊,可以說是科幻硬度很高的作品,在台出版,好像也沒有帶來與大陸相同的回饋,臺灣的科普或科幻人口比起大陸只能是小巫見大巫。我個人曾在一九八0年代照明出版社推動科幻小說出版,當時就發現成人科幻小說的市場很小,科學童話反而大,也因此造成我在一九八0年代兼寫少兒科幻,造成我在兒童文學界一時的所謂「異軍突起」,奈何比起大陸作家也只是少量的發表和出版。
參與楊紅櫻的座談會和餐會,巧遇了湖北少兒社的李兵社長和經理、主編,社長年輕有為,我提起我有一本科幻長篇被納入鄭軍主編的科幻大系,預定今年出版,他只知道有一套科幻小說正在運作出版,細目不詳,應是社務煩忙,不可能巨細彌遺無所不知。我感覺大陸出版業給予了臺灣作家再生的活力。

  大陸文化出版沃土  臺灣作家熱烈寄望之所在

如今,大陸出版和創作隨著經濟發展而起飛了,臺灣這邊的環境日漸惡化,極待轉型,有能力跨足兩岸出版業的大腕實際已經出現,在臺灣和大陸兩地同時經營出版,臺北的龍圖騰與廈門的大龍樹是其中一家,臺灣或大陸作品可以同時在兩地出版,這對臺灣作家格外有利,也有益兩岸交流。
為兩岸兒童文學交流努力不懈的學者林文寶、作家陳朩城、林煥彰、桂文亞,過去多年都曾忙碌奔走,要把臺灣的兒童文學作家作品推向大陸,碰到很多困難,陳木城校長直言,趕快建立對口單位元,大力協助作品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