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印象 黃海
小時候,從父親嚴肅的臉龐和沈默的言談間,我所能了解的大陸神州,猶如一處遙遠縹緲的夢土,那是一個不可面見的世界,似月亮的背面,只能隱隱約約的在想像中輕輕地觸擊、翱翔。而八月十二日下午兩點鐘,抵達上海虹橋機場後,我內心激越澎湃的是恍如隔世的渾渾噩噩,一種難以描述的茫然。
三年前,我接到大陸上海寫來的一封信,一位叫姜雲生的小說作家,他也是上海電視大學的副教授,由於他輾轉讀到我所出版的書,從作者簡介中獲悉彼此有極為相像的背景,他小我一歲,是一九四四年出生,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與我同樣是歷史系畢業,後來通信又知道他也一度因為胃病開刀, 我是肺部感染結核症動過手術,於是在彼此惺惺相惜中建立起未曾謀面的友誼。
姜雲生兼任了上海「政協」的副主席,得以由政協派出專車和司機來機場接我們一家四口人。我一出機場,他就認出我,上前與我握手寒暄。坐進車裡,他談起,我托他代尋我的同父異母大姐的下落,已由江西樂安縣的政協單位尋獲,隔幾天,江西的縣長和政協人員,也會到上海松江來開會,我可以見見他了,了解家鄉情況,使我一時感慨萬千。
先父是抗戰前就到台灣做人蔘藥材生意的,小時候,媽媽曾對我說過,大陸上還有一個家,還有一個媽媽和姐姐,就在我五、六歲時,我們在大甲火車站前的大街上開店做生意,突然結束店面,搬到二樓的小房間去,後來才知道爸爸想帶我們回去唐山,那時賺了不少錢,一開口就說幾萬、幾十萬、或幾百萬的,因為家鄉有田有地,從來沒有想到要在台灣置產,隔不了多久,姨丈和姨媽從北平回來了,數落媽媽說:「人家都要逃回來台灣了,你還要去唐山?」等我上小學一年級時,聽說四萬塊錢台幣換成一塊新台幣,我家從此一貧如洗,我曾在一篇散文「寫給母親的歌」嘆說:「多年來我們家可以說只比乞丐高一級而已」,有誰能了解個中辛酸呢!而今,我已四十六歲,帶著妻子和雙胞胎兒子,從事一次恍如隔世的旅行,掙扎了大半輩子,父母親都已先後去世,他們看不到我與妻子省吃儉用合力建構的家園,以及所擁有的物質享受。在那些灰黯慘淡的日子裡,我隨著父母親流浪,明天的糧食和明天的天氣,一樣不可捉摸,在颱風來臨時,在大雨不歇時,每每引起我至深的恐懼和憎恨,只要有一處屬於自己的,能夠遮風避雨的地方,對於父母親來說,該是心願已足,他們在世時,能夠享有的只是連綿的苦難與貧窮。現在從江西來的信說:大媽已八十五歲,大姐六十一歲,生有二男五女,長子二十五歲生有一男一女,次子當教師,每月工資一百多元……他們都是我未曾謀面,也不知道名字的,父親平時與我們少談話,也許他根本做夢也想不到我會有踏上唐山土地的日子,他早已死了心,或許他是不願在母親面前提起大陸家鄉的事,所以父親只留下家譜和故居的交通路線圖,這次我透過姜雲生的關係,聯絡上江西的「政協」調查,他們召集了當地的老人開會,做回憶,總算找出我大陸親人的下落,其中有一位叫樂新景的老先生,還記得我的名字,他是一九八二年回去定居的,我們家住在重慶北路大巄峒時,我還曾見過他,大約他是一人在台長久困頓落魄,覺得無甚發展,思鄉心切,落葉歸根之情驅使他回歸故里,他比先父年輕十歲多,依然健在,一時間我鮮明憶起他與父親歡談時的神情,用我無法聽懂的家鄉話,嘰嘰咕咕的,訴說彼此的寂寞的和鄉愁,兩個滿頭花白的老人,如今卻已幽明異路。
我們在松江的紅樓賓館住了四天,松江是上海的郊區,要坐車到上海需要一個小時,打電話到上海找人也相當困難,根本就別想打通。雲生就住在附近,因為我的兩個雙胞胎兒子有時會氣喘,我隨時都要照顧他們,而上海地區的飲水不乾淨有怪味,時值仲夏,動一動就出汗,需要喝水,雲生家有濾水器,為我們燒了乾淨的水裝在可口可樂瓶子裡,以備飲用。有幾個晚上還在他家吃飯,每餐都做得豐豐富富的,有啤酒、可口可樂、雞肉,使我非常不安。
雲生職位相當於副縣長級,月薪一百多元人民綜,好在他的太太也教書,她是他的同學,而他也兼寫稿編書,有許多額外收入,一家就住在一樓十五、六坪左右的公寓裡,算是二房一廳,廚房是利用陽台充當,兩戶人家連在一起,晚上出入樓梯沒有電燈,必須自備手電筒。他的書房裡擺了一張沙發、冰箱、書櫥、書桌,剩下的空間臨時架起一張小圓桌,當做餐桌,我們的來到,把小房間塞得滿滿的,因為天氣熱,他就開窗子透透氣,雖然沒有紗窗,那陣涼快也可解悶了。我告訴他,我十幾歲時住過茅屋,一家六口人,就擠在一個土房子裡,小時候我一直有自卑感,我太了解窮人的痛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卑微的。
有一次,我們特別買了六瓶可口可樂給他,後來他發現是假貨,問清楚哪一家買的,他又拿去換。松江的街上,到了晚上七點鐘以後,寬大的柏油馬路上,只見騎腳踏車閒逛的人。非常清靜安逸,唯一不方便的是找不到地方可以吃消夜。有一天晚上,我們在雲生的學生所開設的餐館吃飯,由於這是所謂私人經營的「個體戶」,沒有受到打洋時間限制,我們吃罷晚餐已是九點多, 走到街上,靜悄悄的,少數一、二家店舖賣水果的,稀稀落落的散出燈光。
江西的樂安縣長到松江來時,我曾到招待所去看他,他們是來開會,三個人住一間房,在沒有冷氣的房間裡,縣長穿著汗衫,體形健碩黝黑,一點也沒有官樣子,只像普通農民罷了。由於父親的家鄉距離縣城還很遠,這次我來,雖然有心尋根,卻因時間、行程,還有帶著家眷,行動不便,只有留待下次了。父親若是在世便已九十五歲,縣長頂多大我七、八歲,聽他講起父親家鄉的事,已然悄悄滿足了我對已逝親情的渴念。
江西的出版社已決定出版我所有的少年科幻小說, 明年推出五冊,希望書的出版,可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上海的少兒出版社是中國大陸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有工作人員二百卅多人,光是編輯就有百餘人,這是張瑛文副社長告訴我的,我們去的時間,正值禮拜天,張副社長特別從附近家裡趕來接待,上海電視台的記者也到場拍攝實況。出版社的門市部大約只有二十坪大,在禮拜天也開放,書架上的標識是用墨筆在彩色紙上寫的,有一個光著上半身抱著小娃娃的男士來買書,就把娃娃暫時交給店員去抱,也就在櫃櫥邊挑選讀物。
在上海曾與葉永烈有一次聚餐,他是我所知道的相當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可與比之為中國的艾西莫夫。他點我的一份作品書目中,包括單行本、主編書、合著書等,有小說、童話、報導文學、雜文、科學讀物等一百二十種,此外,他曾編導二十多部科學教育電影、舞台紀錄片,和由中央電視台攝製的「小靈通」電視系列片集三十二集,我一看他目錄上的「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天文、農業、生理衛生)告訴他,台灣在十多年前就有盜印本出現,沒想到我與這部書的作家之一碰上了,他也談到張系國的書,因為張是江西籍,張的書也將由江西的出版社出版。葉永烈給了我一張日本雜誌:<SF MAGAZINE>一九八五年一月號的內頁大幅介紹,由日中文化交流協會的一員,日本有名的科幻小說作家中島梓所作的訪問報告,按語中寫著:葉永烈是上海的中國SF第一人。我看他一副壯碩魁梧而厚實的體格,與我的瘦弱恰成對比,深深感到,一個文學工作者,需要的不僅是智力、創造力,還要體力。
趁著遊杭州的西湖風景區之便,我們曾經到姜雲生的母親家作客,我與雲生的弟弟、弟媳同住,雲生的弟弟就在靈隱寺的山上擺個小攤子,賣一些玩具、風景圖片、飾品、紀念品之類,在他們攤子旁邊,有許多是賣西湖龍井茶的,他的弟弟是個體戶,每月的營收比雲生多了不知多少倍,雲生很感慨的說,他的父親三月間回來探親時,弟弟花了幾千元人民幣,而他只花了幾百塊錢。他的弟弟拿一份小型報紙給我看,說他最喜歡看這份黨內的參考消息,只有這份報紙才知道台灣更多的消息,裡面登載的是一般報紙看不到的,他對於台灣的情況相當關心,不僅是因為他父親在台灣的關係。他翹起拇指說台灣的外匯已有七百億,實在了不起。
雲生的父親曾經在中壢開過毛巾廠,前些年風光過一陣子,常與家鄉有連繫,後來因經營不善而停擺,失去連繫很多年。這期間我曾經代雲生查詢過他父親的下落,甚至查出他父親一度生病住在台北醫學院,我去問醫院的人員,奈何他們提供給我的是老地址,一直不通音訊,去年才開放對大陸探親, 今年春天,雲生接到電報,他一時還以為我已到了上海,沒想到,來的是「一個從天上掉下來的父親」,雲生當時原準備派車子去接父親,見過父親一面就掉頭而去,他對於自己父親當年辜負母親的往事,大抱不平,結果見了父親,還是恭敬地迎接他回母親家,而且特地買了一個手提馬桶給父親用。
離開杭州,剛上了火車時,雲生說:他做了一件對不起我們的事, 他把我們送給他母親的糖,說成是他父親託我們帶過來送給他母親的,因為他母親幾十年與父親分開,好不容易父親來住了一個月走了,她一直心情鬱悶,常常拿雲生弟弟出氣,我們來了,她問起父親為什麼沒有託我們帶信來,雲生孝順,只好說了一個謊。我感動得淚水奪眶而出。想到自己的父母親在世時,我所能孝順於他們的是那樣稀薄微少,更多的是永難填平的虧欠與悔恨,子欲養而親不待。
從杭州到南京,我們是在火車裡過夜的,坐的是軟席,沒有空調,車窗也沒有加裝紗窗,車廂內悶熱異常,只有火車開動後吹來的熱風,可以稍稍舒解體熱,我每隔一段時間便到廁所裡用帶來的毛巾洗洗臉或脖子, 這一趟旅行對於平常缺少運動又體弱的我來說,是太過勞累了,雲生指著隔壁車廂的「硬座」,非常感慨的說:「我自己坐得很舒服,看見他們擠成那樣子,要擠一個晚上,我可不舒服。我知道不應該有特權存在,我也不喜歡特權,但是我也不能不使用特權。」在這裡,彷彿人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龐大無比的怪獸,每個人都很無奈,卻無法對這隻怪獸動彈分毫。我走到門口探視隔壁的車廂,裡面站著、靠著、蹲著、掛著滿滿的人,他們要捱過一個晚上哩!與我們同車廂的, 還有美國人使用隨身型的電腦打字機在打字寫作,看起來卻是蠻悠閒的。與隔壁車廂的非人世界成了強烈對比。
在南京住一夜再做「一日遊」,浮光掠影的遊覽了中山陵、明孝陵、玄武湖等地方,晚上七點鐘趕到機場,原以為可以享受一頓晚餐,卻不料進關後,在餐廳裡遭到服務生的驅逐,他們已經打洋了,經過求情,讓我們使用餐桌,我們到販賣部去買東西,只有桔子水聊可解渴,其他任何可吃的乾糧都沒有,挨了幾個鐘頭的餓,在沒有冷氣的候機大廳裡,隨處可見汗流浹背不停搖扇的乘客。來大陸之前,就聽說要準備生力麵,這時早已吃光不剩,我在虛脫狀態中煎熬忍耐著,倒是太太、孩子和雲生能隨遇而安,這是使我感受深刻和痛苦的一件事。
(上)
在北京的六天時間,都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的何啟智和汪兆騫先生安排車輛接送參觀遊覽,我們住在哈德門飯店,服務還算好,就是外出吃飯不便,有兩次專程趕到全聚德板鴨店去嘗嘗北平有名的烤鴨,不是已經過了時間,就是已告客滿,不再容納新客人。在哈德門飯店,有一次從上午十一點坐著排隊等吃飯,十一點半等到位置入座,十二點才來收拾碗盤、點菜、上菜,動作慢吞吞的,一直吃到兩點半才結束,三點鐘要趕到人民日報的約會,讓我們緊張了一陣子。在大陸旅行,最切身的問題還是「吃」。參觀人民日報,接受幾位首長的邀宴,卻是我們吃得最愉快,沒有時間壓迫感的一次。
與北京科學院科學社會史研究室主任姚蜀平女士曾有短暫的聚晤,她是一位女科學家,也愛好科幻小說。中國大陸一直把「科普」(科學普及)讀物、和科幻小說相提並論,希望科幻小說能帶給讀者科學的想像趣味,引領讀者增加對科學的認知與興趣,就這一點來說,與台灣文學界比較側重藝術性是有所不同的,但與台灣的少年科幻作品、兒童科幻作品,卻又若符若節。姚女士早年畢業於科技大學物理系,一九八二年曾到哈佛大學進修科學史二年,對於台灣的作家,她特別推崇柏楊的作品,柏楊說出了中國人不敢講的話,對於目前中國大陸的知識份子特別有震撼性、啟發性。
在北平期間,正值「河殤」第二次播出,姚蜀平告訴我,她正在為「河殤」寫續集中的一集,因為有「河殤」的轟動和好評,她壓力特別大,至少必須保持「河殤」的水準。從言談間,她也難免批評中國大陸政策的失當,她感慨的說:「我還沒有出國以前,宣傳上面說,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人等待著我們去解放,等我到了美國,我發現我受騙了。」對於苦難的中國人民,在幾十年來所受的煎熬和傷痛,她認為是一種文學的資產,是作家的「財富」,是孕育出偉大永恒的作品的原動力。
姚蜀平的話,在我訪問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雜誌社時,從已經出版印行的單行本、雜誌的作品中約略可見端倪。大陸作家作品都是長篇大作,浩如江河,動輒數十萬言。至少在以字數論酬的制度上,可以鼓勵作家「多寫」。汪兆騫告訴我,當代雜誌社每年要收到一億字的稿件。作家每年只要生產兩部二十萬字左右的作品,全年收入大約有二千元到三千元人民幣,把它分攤在每個月,加上原有的薪資,每月有四、五百元收入,就非常好過了。大陸的純文學作品和台灣目前的情況一樣在沒落中,但據我觀察,他們的質和量都超出台灣太多了,若有一天,台灣的文學獎開放徵稿,相信大陸作品將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就人口比例來說,台灣二千萬人,光是四川一省就快有台灣的十倍了。一九八○年前後,我在台北照明出版社推動科幻小說的出版,同一時間的中國大陸,無巧不巧,也在風起雲湧,大量創作出版科幻小說,這件事是我到了北平,從?啟智的太太葉冰如女士手中交給我的全套的「科學神話」文集,還有零星的雜誌,就使我為之驚服不已了。在台灣,為了編纂一本「台灣當代科幻小說選」,還費了不少勁認真挖掘才勉強出版,薄薄的兩本小冊子。但科幻小說不算純文學,現在大陸的科幻小說也沒落了。
人民日報的文藝部副主任繆俊杰說:科幻小說在大陸也曾經有過到底是姓「文」還是姓「科」的爭論。他認為,科學文藝是為介乎科學和文藝之間的一種邊緣性的作品。文藝部主任藍翎(本名楊建中),是一位著名的「紅樓夢」專家,他的姨妹在台北信義路,與我同住一條街,相去不遠,托我帶了一封信回去。從他儒雅的外貌和談吐中,我看到了典型學者的風範。在繆俊杰家作客停留聊天時,大家都在談物價上漲問題,有人說像繆俊杰把積蓄的錢儘量花掉換成物質, 或用來裝潢家裡是對的。在繆家所見到的陳設相當於台灣的三房兩廳公寓, 布置得非常雅致,他已把它改為四房一廳。
離開北平時,汪兆騫特別為我影印了全套的「河殤」解說詞,可惜我回台北時,報上剛發表過了。在他家的一次邀宴,他談到了「文革」以來的怪現象,為了特別表示對毛主席效忠,胸章別了一大掛,大有人在,有人甚至把針頭就插進肌肉裡別起來,農夫為了讓毛主席視察時高興,前一天把稻子拔高了,毛主席走了,稻也枯萎了。在山東的鄉村裡,他親自訪問過,看見一家人只有一條棉褲,大姑娘就坐在炕上,用棉被遮蓋著,誰要出去,就輪留穿那條棉褲。大陸的收費廁所數量很少,上一次要一角錢,在鄉下地方,有的一天工資才七分,不夠上一次廁所,而「製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句話已經是家戶傳誦的順口溜。在北平,特別有辦法的人,都是做一些倒賣違法生意,一個晚上的花費,甚至可以一擲千金,每天就坐在那個固定的檯位,讓人家看他花錢,等於在告訴人他還「健在」,別人才敢跟他繼續做生意。
浮光掠影式的到大陸做一次半個月的旅遊,我的認識是粗淺的。卻有深深的感觸:大陸同胞思想不自由,工作卻是「自由」的-散漫,缺乏效率,台灣同胞思想自由,工作卻「不自由」-講效率,談功利,每個上班族都被工作套牢了,有別於彼岸的思想套牢。
(下)
《台時副刊》公元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海作家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